《晚清松茂古道的一次民间行吟考察董湘琴<松游小唱>校注、整理与研究》主要为点校、整理、注释与研究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及其《松游小唱》,包括松游小唱点校、松游小唱研究、松游小唱附录等三卷内容,属于古典文学整理与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部古代文学作品从未出版,有出版的必要,能够弘扬、传承民族
清诗总集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但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充分的重视。本书首次将自清初以来,直至当今的所有清诗总集视作一个整体,从宏观的层次出发,综合文献、文学、文化等角度,在多维的学术视域下,对清诗总集研究主要的题中应有之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超越了已有研究成果的格局与水平,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本书选题新颖而意义重大,内容丰富而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凭着1980年发表的《受戒》,广为人知。其后推出一系列以高邮为题的小说,恬淡的文风,略带幽默的笔触,以及笔下那些纯朴的市井小民,都让人一读难忘。坊间虽有不少汪曾祺选集,但是学术性的评论专著尚不多见。本书从“京派小说”的角度切入,研读汪氏前后50年的小说创作,梳理其中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貌,评价汪
知天下,知康巴;知康巴,知天下。认知康巴,也就是认知世界,认知自己。寻找康巴,也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康巴在哪里?康巴在工作中,康巴在阅读中,康巴在生活中。于是,从工作角度,从文化角度,从阅读角度,作者对康巴进行思考并形成文字,最终,汇成了评论集《康巴在哪里》。
楹联之美(精装)
笔者幼年时即在外祖父刘永湘先生指导下学习写诗,长成后又向癯禅夏承焘先生学习填词。词是在格律诗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词又别名“诗馀”。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韵也比诗韵宽,因此,学习上先诗后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本小书的撰作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格律,结合笔者自己的学习、创作经验,让有意于此的读者能较快地运用这些传统
司马迁是一位通晓兵略的历史家,《史记》是中国古代战争文学高度成熟的标志。本书对司马迁的战争观、《史记》宏阔深邃的战争叙事、穷形尽相的战争人物、《史记》战争文学的艺术风范等问题作了细致讨论。王俊杰编写的《史记战争文学研究》是从战争文学角度系统深入研究《史记》的一部力作。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急剧变化及诗歌在社会文化中位置的迁变,诗歌批评中形成了一种抵制诗歌“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当下现实的呼声和一种“为诗辩护”、维护诗歌之“特殊性”与独立性的表述的冲突。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这一延续了传统写实主义观念与先锋文学之对垒格局的冲突,加入了不少看似新鲜的元素和议题,如“底层写作
《大众诗学视域中的现代歌词研究--1900-1940年代》选取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歌谣运动”、20年代末以上海为中心兴起的都市流行歌曲以及延安时期的民歌改造运动等四个阶段,以现代歌词为线索,立体地勾勒了“大众诗学”的建构历程。
《易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分析是现代国际影响巨大的文化活动思潮,《易经》特殊的心理分析价值早就引起分析心理学创始人与后继者的重视和研讨。对《易经》的心理分析价值进行全新解读,是一项大胆的尝试,也是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促进心理和谐,加强对外交流,共创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