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诗正,(1697年-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四家”之一梁同书的父亲,乾隆的皇帝的御用“秘书”,清代书法巨著《三希堂法帖》主编。梁诗正的行书被誉为“清代最美的行书”。他的书法,清劲秀丽,典雅端庄,圆润又不乏劲挺,在浩瀚的书家作品里,十分醒目,独放异彩。梁诗正的字在古人技法中融
本书以赵孟頫的《洛神赋》《前后赤壁赋》为蓝本,介绍了其行书的笔法笔画、偏旁部首、字体结构及作品章法这4个方面,向读者展开了具体详尽的讲解,将原贴高清还原,与作者教学的示范字体做比较,分别提炼出笔法笔画、偏旁部首、字体结构及作品章法这4个部分的书写要点和难点,而且每部分都独立成册讲解更细致,并配置了与文字同步的二维码示范
本书为开放教育教材,针对毛笔书写,涉及:篆书的字结构,隶书的字结构(18法),楷书的字结构(23法),行书的字结构(24法),草书的字结构(3原则)。
本书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中书体的手写体形式进行的研究,从而探究早期书法史中手写体墨迹文献发展的一部著作。本书首先以先秦时期的手书墨迹文献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剖析。其次,以先秦时期手写体墨迹发展作为切入点,通观其历史全貌。用出土文献资料和具体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整理先秦手写体墨迹,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研究
“华山庙碑”刊刻于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又称“华山碑”。属隶楷书法作品,原石已毁。书稿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精拓本,图版清晰,拓工精致且拓制时间早,后有名家校碑记及题跋。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华山庙碑”额篆“西岳华山庙碑”2行6字,碑文共20行,满行55字,书法上,其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方整匀称,章法整肃庄
本书通过研究19世纪的中国艺术史,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历史文物在多大程度上被用来表现中国特有的民族特性与艺术观;二、在政局动荡的晚清,“尚古”这股流风是否受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影响,有意被推动而成为19世纪的文人风尚与时代思潮;三、私人收藏活动的公共意义,除了书画篆刻的创造性与金石学的联系,晚清中国、日本与西方之间
虞受言生前为南社创始人之一、江苏盐城老一辈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本书经过五六年时间广泛收集,精心挑选出虞受言书法作品近200件,包含篆书、草书、隶书、楷书等,内容包括自撰诗词歌赋、题字、与好友的书信往来等;篆刻作品50件,不乏一些为书画名家篆刻的名印。其中虞受言年谱较为详细地记录虞受言从1916年出生到2000年病故,所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文联紧密合作,成立了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实施书法篆刻人才培养战略,至今已培养100多位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他们中不少已在全国、省市各大展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篆刻专业群体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业界被称为“华东师大书法军团”。2019年元旦,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大学生篆
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隋朝时出任太常博士,入唐后授侍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欧阳询在隋朝时即为官,书法也很有影响力。进入唐朝后,其书法精益求精、人书俱老、炉火纯青。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合称楷书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