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史》是一部视角独特,全面、综合地论述契丹民族崛起、成长、壮大、衰亡的史学专著。本书共分为七卷:通史、典志、传记、考异、图表、大事编年、主要文献书目。本书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历史文献以及近年考古发掘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了作者已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是作者多年来教学与科研成果的汇总与总结。中国自古以来是
夫余国是中国东北地区较早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本书利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佐以田野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材料,论述了夫余国的族团起源、族属、王权建立、与周邻及中原王朝的关系,叙述了夫余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物及灭亡。对夫余国的称谓、名称、建国时间、活动区域、王城的位置、考古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西汉初年,燕王卢绾反叛,燕人卫满于乱中率众向东,越过长城,来到清川汉南岸的朝鲜半岛西北部,并说服(箕子)朝鲜,得以居于其西边,于公元前195年,终结箕氏的统治,朝鲜进入“卫氏”统治时期。卫氏朝鲜是西汉的“外臣”,承担着藩屏汉朝的义务。在近90年间,朝鲜借助汉朝的支持,威服了周边的真番、临屯等小国,同时引领半岛的经济文化
《东夏史》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期的研究成果和考古资料,通过严谨的分析论证阐述了金末元初东北地区东夏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对东夏政权产生背景、发展过程、社会形态、文化传承、时代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对东夏政权建立的时间、存亡的时期、使用的年号、与蒙古及周边政权的关系等有争议的问题
进入14世纪,蒙古帝国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随着蒙古帝国的式微,出现了大范围的骚乱。本书对蒙古帝国衰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勾勒了14世纪60年代东北亚各方势力,即帝国皇室、高丽王室、中原地方武装和叛军首脑在跌宕起伏、暗潮汹涌的风云中此消彼长的变迁过程。
学界对于西北地区生计方式变迁方面的研究较少。本书针对杓哇土族生计方式变迁而引起这一地区土族民众在流动与定居中寻找最佳生计方式的问题,展开研究。从这个主体个案来解读其生计方式,对整个西北地区包括生计方式在内的历史文化变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传承发展区域民族文化的实践与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是在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职业院校传承发展区域民族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5章,主要内容包括百色地区民族文化概述,中等职业学校传承发展区域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及现状、探索与成效,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若干
基本上,中国各个朝代都有和亲公主,和亲是一项久远的政策。而其中,尤以汉代和亲为有名。《和亲之路(汉套装上下册)》通过讲述各个公主的和亲历程,探讨了和亲的原因、背景、性质、历史意义等问题,为研究汉唐和亲之路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提供兼具文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史料性、故事性、普及性的温润客观表述。
中国各个朝代都有和亲公主,和亲是一项久远的政策。而其中,尤以唐和亲有名。《和亲之路·唐(套装上下卷)》通过讲述各个公主的和亲历程,对唐代的和亲之路的研究,探讨了和亲的原因、背景、性质、唐代和亲政策的历史意义和特色等问题,为研究唐和亲之路与丝绸之路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性资料。
藏羌彝走廊是我国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核心区域、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区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在地缘政治、生态安全、国防安全、国际影响、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刊立足于藏羌彝走廊建设,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对该区域热点、难点问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