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概述入手,介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强调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详细阐述了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夏商周时期的绘画艺术、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宋元时
《河南藏甲骨集成》(共6卷,整理甲骨约3000片)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重点资助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丛书旨在将分藏于河南各地博物馆中尚未面世的甲骨文进行系统整理出版,为古文字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价值极大。丛书的前两卷《开封博物馆卷》《周口关帝庙博物馆卷》分别入选2021年度、2023年度国家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北流型铜鼓是历史上体型最大且最为重要的铜鼓。本书将结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出土的150多面铜鼓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讲述北流型铜鼓的故事,向读者介绍北流型铜鼓的年代、地理分布、器型特点、纹饰特征,以及折射出的古代岭南越人的物
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环节和支点,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考古简报是指发表在《考古》等权威期刊上的一种篇幅相对较短的田野考古报告,简要报道遗址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既往工作、发掘经过与方法、文化堆积与分期,遗迹与遗物、编写者的初步认识等,是考古资料公布的基
《中国古钟研究(第一辑)》系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主办的面向海内外的专门性学术论文集,旨在提升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科研水平,增进全国学术交流,促进国内古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第一辑收录29篇,涉及古钟文物研究、古钟文化研究、觉生寺研究、文物保护、博物馆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本书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主动承担提升国内古钟研究以及古钟文物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
中国人的名号制度包括姓、氏、名、字、爵、謚号、职官和亲称等内容,极具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名号研究亦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传统课题。20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的大量面世爲传统课题带来了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以清华简爲代表的战国简册,记载了大量的人物名号,爲学界研究先秦人物名号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本书在前辈学者所取
1996年,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滦县韩新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韩新庄村东南发现261座瓮棺葬。这批瓮棺葬规模庞大,时代跨度大,自战国中期持续至西汉中期,分布密集,葬具类型丰富且组合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为战国秦汉时期典型墓地之一。韩新庄瓮棺葬的发现完善了河北乃至京津冀地区瓮棺葬考古学文
本书介绍了七百多个甲骨文字,趣味地展示甲骨文中的人体形态、衣饰妆扮、饮食习俗、建筑居止、交通出行、繁衍生养、疾病死亡、田猎活动等先民生活情态。这是一本常用字的甲骨文知识普及读物,也是一部从文字形意的考释出发,与殷商时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相结合,通俗描述殷商社会的历史读物。
本书以明代抗倭遗址建筑的文化设计活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建筑艺术为脉络,扩展至英雄形象、器物形态、书法典籍等众多领域,以设计符号学、设计艺术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为研究基础,挖掘与抗倭有关的文化艺术元素并加以保护利用,发展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抗倭地区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竞争力,促进和提升旅游业发展,以达到弘扬中华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