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南交口》系统报道了河南省三门峡南交口遗址和古墓葬的发掘成果。该遗址包含仰韶文化一期、二期、三期和二里头文化的遗存,尤以仰韶文化一、二期遗存最为丰富,为进一步认识豫、陕、晋交界地带的古文化面貌、研究仰韶文化各阶段及其发展演变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古墓葬为东周和汉代墓葬,汉墓中有一座带有土冢和围墓沟,在墓底发现具有镇
本书为北京市平谷区杜辛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该遗址于2006年底至2007年初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980平方米,清理了西汉、东汉、明代等不同时期墓葬、砖窑等遗迹单位41个,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遗物160余件。数量丰富,时代特征鲜明,区域特点突出。正文后附有关于北京地区汉代墓葬、汉代窑炉的研究文章,有助于对遗
本书着重阐述大禹祭典产生和延续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介绍了大禹祭典的缘起、形成和沿革以及传承保护的情况。
本书主要从收藏鉴赏的角度出发,着重阐释中国石雕造像的产生,发展和不同时代造像的不同风格及当今市场行情,同时结合作者本人的收藏体会,介绍石造像的伪品特征,作伪手段和辨伪方法。
本书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遗书为底本影印出版。是迄今为止披露该馆敦煌遗书藏品最大最全的一部大型图录。
《广州历史陈列图册》精心选取了广州博物馆,以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增城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文物精品,系统而又生动地展示了广州历史文化的变迁,是广大历史研究者,爱好者难得的珍贵资料,也是对广大学子进行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成都市商业街大型船棺合葬墓中所出的丰富材料,在古蜀文化的研究中还新解答了两个大问题。其一是有关蜀人的族源问题。古文献中本有蜀人的始祖蚕丛来自岷江上游的记载。当时的岷江上游,是氐羌之族的聚居地,所以历来一直存在着蜀人源自氐羌之说,但始终找不到其他证据。现据此船棺葬群,可知墓主必为蜀人,又皆实行二次葬,据20世纪70年代以
盐源出土的大量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物反映出它是西南地区的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它的发现与研究对于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古史和古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凉山州博物馆得到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和凉山州文化局的大力支持,组织人员对保护盐源的古墓葬和出土文物做了大量工作,对被破坏十分严重的盐源毛家坝老龙头古墓群进行了三次
中国以象牙、犀角、鹿角、兽骨为原料的雕刻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造型纹饰独特,覆盖地域辽阔,是闪烁在我国广袤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我国科学发掘出上最早的牙器、骨器、角器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利用这些美丽的自然材质,精心加工制成纤巧可爱的装饰和生活用品,其雕刻技艺和装饰纹样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夏商以降,历
这是一处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共发现14座墓,随葬品包括陶、玉石、漆器等。其中玉器近300件,种类有琮、璧、钺、镯、锥行器、坠饰、环等。该墓地被评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本书附有彩色照片500余幅,为考古专业人士和玉器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