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门艺术,甚至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产物。《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修订版)》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八个方面,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解说中国古代建筑与政治、哲学、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建筑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揭示建筑的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并将其主要分为六大门类,包括: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及建筑小品。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之美,体现了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天地合一的古老智慧,以时间为轴,精炼讲解了各个时代的经典建筑极其功用。文字简要,叙事详明,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中国传统建筑是基于古人对自然与天象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处空间的认知与再创造。传统建筑反映了古人对天象、宇宙的基本认知和核心精神,同时也极尽可能的在建筑形态上对天象与宇宙格局进行描摹、刻画。这种形态不仅仅是对直观现象的特征描摹,更是对内在规律的空间解读。研究依据天文考古与建筑考古的支撑,基于传统文化同构性与互渗性的观念,展
本书在理论研究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武当山道教建筑z具代表性的宫观等道教建筑类型,分十三个专题,围绕名称释义、堪舆选址、布局规制、审美鉴赏进行品评鉴赏,以领略武当山道教建筑的庞大规模、雄伟气势、皇家规格,体会道教建筑所传递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体味中国建筑宏观设计顶*之作的高超水平。全书图文互映,以建筑视角,用
本书是一本关于前沿建筑理论的著作。从16世纪弗朗西斯科·德·马奇的反规则城市设计,到20世纪勒·柯布西耶近乎环境的瓦赞规划,再到更近时期的文脉主义运动,作者通过一系列建筑案例研究考察了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刻中,富有成效地交织在一起,来探究场地如何能为今天的建
建筑艺术学是以艺术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建筑的艺术现象,更确切地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系统的艺术学梳理和阐释。 本书搭建了一个基于艺术学视域和逻辑关系的建筑艺术学框架,涉及发生、构成、体系、功能、本质、形态、审美等艺术学中的核心问题,也兼顾了建筑艺术的历史、特质、现象和案例,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建筑艺术提供新的角度和启发。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极具特色的一种制度,对文化发展关系甚巨,并且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的不少国家。凡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视书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包括5种,由邓洪波教授担任主编,从书院历史、书院教育、书院经费、书院精神、书院建筑等方面总结传统书院精华,探讨书院千年来弦歌不绝的原因,解读新时代下书院的
本书关注的是20世纪初期至1945年之间日本对中国建筑的图像记录。从微观上说,这些图像记录见证了近代日本学者中国建筑观与遗产观的形成过程。从宏观上看,它们也见证了亚洲主义背景下近代日本建构中国建筑史学和建构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洋建筑史学的过程。同时,这些记录更作为一种结果参与到了亚洲主义的建构中,是近代日本学者亚洲想象的表
本书在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康巴藏区传统聚落、建筑、营造技术、装饰文化等四个方面的构成模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以及基本类型的构成、演进和分布规律,并综合运用建筑学、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文化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原理和方法,结合自然和人文背景,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解析。
这是一本当代建筑理论课程的学生论文集,涵盖形式、建造、城市、自然、文化观念等主题,包含从2017年至2020年建筑学子对建筑学问题思考与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虽然是学生作业,稍显稚嫩,但其中关注的诸如纪念性、文脉、互动技术、语言学、建筑基面、城市张力、东方园林、游园观、废墟、东方禅意、传统文化基因等主题,又无一不是建筑学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