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制度性成因和直接诱因?外汇储备激增对国内物价形势、人民币汇率压力以及货币当局政策独立性在数量上有何影响?如何切断外汇储备增长的通货膨胀渠道?如何确定中国*的外汇储备数量?如何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减少中国外汇储备的多余量?愈演愈烈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催生了东亚外汇储备库,这其中各国的成本收益如
本书主要从汇率和利率角度,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离岸市场价格与在岸市场价格之间的互动影响,具体而言,笔者首先梳理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安排和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然后运用动态条件相关多变量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DCC-MGARCH)方法探讨人民币不同市场之间汇率及利率的波动溢性的动态相关系数,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国际化进
本书的特点在于重点介绍金融体系的基本运作规律,而不是着重分析它的现行结构和规则,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不断变化的金融体系。全书以金融学“五大核心原则”贯穿始终:(1)时间具有价值;(2)风险需要补偿;(3)信息是决策的基础;(4)市场决定价格、配置资源;(5)稳定提高福利。在第3版中,全面反映了2007—2009年金融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金融是经济的延伸或“衍生产品”,因为所有金融活动皆为各类经济服务,而且任何金融业的回报都离不开相应的实体经济。外汇实际上是相应国家或地区的“股票”。没有经济的发展,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就会有限,难以持续发展起来;同样,没有传统金融业如债券、股票、外汇等业务的发展,基于债券、股票、外汇等传统金融业的各式各样
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深刻暴露出“新共识”货币政策理论框架存在的诸多缺陷和不足。危机之后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货币政策实践等多个方面对当前主流货币政策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本书试图在梳理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理论新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现状,考察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如何为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体系
本书以国际货币政策博弈理论为主线,从协调的历史发展角度,探讨了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发展状况,通过构建多国博弈模型,以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协调经验为例,对其进行检验,并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各国货币协调的现状以及趋势发展进行分析,通过讨论,试图得出一定的经验规律,以便为今后中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作指导。
作者布恩斯坦是著名的金融史学家,本书内容是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8年版的书的原内容。
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权货币理论。具有恒久的信用是货币的根本属性,这就是货币的人权属性。货币的人权属性不仅可以公正地保护每个人的财产权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还实现了人类史上最大的红利之一──信用红利。今天,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信用货币体系正在陷入巨大的危机,经济生活中新的交易方式产生了,那就是数字黄金货币和数字货币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