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降,俄罗斯诞生了一大批***的文学巨匠,如普希金、赫尔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这些金子般的名字迄今仍在向世人闪烁着独特的光芒。然而,作为一座富矿,俄罗斯文学在我国所显露的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宝藏仍在我们有限的视阈之外。“俄罗斯文学译丛”进一步挖掘那些静卧在俄罗斯文化沃土中的金锭,向中国读者展
作为一个在诗歌创作上孤独执着的修行者,阿赫玛托娃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善于用极短的句子去表达丰富的的情感。无论是《幻觉》还是《念珠》,抑或后面的组诗《安魂曲》等,在一个接一个精准的词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欢愉、伤痛、虚无甚至分裂。复杂的人性隐藏在作者生动的笔下,它们既隐讳又显现,既陌生又熟悉,
此部阿尔志跋绥夫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其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帕沙·图马诺夫》和让其声名鹊起的《兰德之死》。从这部小说集可以看出“”是其小说创作的一大主题,死亡也几乎是他长篇和中篇小说的主角。与之相随的是,主人公往往陷入疲惫不堪的孤独和无意义的望中。阿尔志跋绥夫就向人们展示其主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即表达“纯粹个人的体验”和自
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作家中,苔菲是不被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一位。实际上,十月革命前,苔菲便已是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她的作品以幽默讽刺见长,文风泼辣,文字清新。《胸针》所选的短篇小说,部分为苔菲流亡前在祖国创作的作品,部分是流亡欧洲时创作的。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上至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下至女仆工人,苔菲都对他们作了细致
“处于任何流派及传统之外”,用光怪陆离的想象编织丰富立体的文学图景。
《自天堂回家》是俄罗斯诗人波普拉夫斯的自传性长篇小说。是波普拉夫斯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波普拉夫斯是俄罗斯次侨民浪潮年轻一代作家中有才华的诗人,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艺术氛围相当浓厚的家庭,父亲是柴可夫斯基的学生,母亲爱好小提琴,因此他也曾经做过艺术家的梦,但终还是在选择了文学作为终生的事业。《自天堂回家》带有自传性质,包含着
苏联作家哈尔姆斯短篇小说集。小说多为结构简单、文字简练的短篇。作者极尽想象,将世态百相隐藏于文中荒诞的表象之下,那些生活中离奇乖戾的情节正是人们真实的内心反应,是长期压抑之下人们的潜意识的再现。哈尔姆斯精心构思了这些荒诞之作,正是为了让它们来唤醒浑噩的人们,提醒人们警醒自己内心真实的荒凉。
《回到伊萨卡》包含《回到伊萨卡》《树之子》《天堂钟声》《灵感》《一小块巧克力糖》《剪短发》《静水深流》《寻找失去的声音》《谢尔盖·伊普西朗基的生活》《乌拉》等十部作品。对剧变时代下平凡朴实的父女亲情、年轻的残疾人的家庭故事、留守小镇的老妇人的孤独晚年生活、年轻作家在追求自己梦想过程中承受的心灵煎熬等情节有着细腻生动的描
一部文体奇特、结构奇特、内容奇特的讽刺小说。53岁的天文学家沃洛萨托夫教授在进入新时代时却迅速地衰老,日子了无生趣。为了恢复健康和青春,他希望通过新的恋情获得新生,但遭遇背叛旧病复发。在追求进步的女儿的照顾和教育下,教授涤荡身体与思想,终获得真正的新生。主人公的生存境遇具有生理、心理两重考验,作家通过感性描写与理性分析
《怪人笔记》是被誉为与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齐名的俄国白银时代象征主义作家安德烈·别雷的一部“心灵自传体”实验小说。书中以人称的形式,记录了“我”与妻子奈丽的相识、相爱到分别,从德国小城市回俄罗斯路途中所经历的种种事件,从西欧旅行、听施泰纳讲课、结识知名哲学家和研读其著作、到被当作间谍审问等事件,“我”的身体、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