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作者具有很强的全球视野,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整理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规划概念形成及学科建立以来的核心思想,如田园城市思想、带形城市思想、功能主义城市思想、楔形绿地思想、区域规划思想等。具体内容见附件目录,其中部分文稿已具。该书的特色及学术创新点有二:1)考察了前后相继出现的各种规划思想的联系,并非单独梳理某一
站城融合发展,需要建立顶层逻辑和重视规划引领。本书从铁路和城市的相互关系研究出发,重点分析了城市视角下铁路客站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站城融合发展的三大动力,即区域一体化、城际客群需求、城市结构优化及功能集聚,进一步从人的视角确立了站城融合发展的内涵,辨析了逢站必城的发展误区、站城融合与TOD发展的异同等;强化实证
我国城市小街区空间形态的重构和更新中,城市建成区实体要素受到多方面制约,城市规划由关注街区的土地利用发展为关注街道、道路等外部空间要素构建,以及一人为本的活力营建。立足数字化平台,可对复杂城市问题分层剖析;构建数字模型展示街区空间结构变化与街区活力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对街区形态、空间行为、区域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预判,
本教材旨在在生活圈体系下对住区规划设计方法进行初步尝试,重点在于探讨“认知-感悟-设计”三个阶段的规划设计方法。认知阶段主要借鉴社会学调查的方法,基于居住人群的实际需求,展开社会、文化、经济、空间等全方位的调研,以期能够有较为深入的认知;感悟阶段是基于对生活圈的解析,抓住人群特征和行为习惯的特点,对住区空间有较为深刻的
专著,技术变革往往产生重大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在空间上得到了反映。今天,智慧城市即使不是太空生产的主要概念,也是城市规划领域必不可少的概念之一。这本书通过四个场景,反映了各地区可能存在的方向、问题和过程,呈现数字化对城市规划实践的影响。第一种情况是算法城市化,它更新了专业知识和理性的概念。第二个相当于伴随私人平台发展的
本书整合了作者近3年来的研究和思索,包含理论、案例和思辨三个部分。理论篇,详细梳理环境心理与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归纳城市环境感知健康的六大基础理论、综合论述城市感知健康研究的三大工具,总结感知健康城市环境要素与特征,为城市环境与感知健康的关系讨论建立理论框架。专题篇,包括城市案例研究与感知健康城市分析模型研究两部分,案
“全民健身”是当今国内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推广“全民健身”政策,“全民健身”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各个学科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在建筑学中,采用空间视角探讨“全民健身”的研究还较为初步。作者十余年深耕健身空间的理论研究,2018年出版专著《西方公共健身空间理论》正是聚焦西方健身空间的历史研究和空间类型特点。
石炀,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保护更新和社区治理。200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和201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持续十余年在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开展调查研究,参与北京老城保护相关研究和实践二十余项,主持北京市社科基
“城市空间”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受到持续关注的传统问题。当代城市居民每天有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居住和工作的社区空间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这种影响既可以是正面的促进健康,也可以是负面的导致疾病。事实上,社区空间的不良和不当设计,是导致多种大城市流行病的元凶。作者十余年来持续聚焦健康建筑学理论与实践,
本书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外城市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结合照片为读者打开城市设计的大门。书中很多内容属于作者观察所得的原创,从细部设计到城市宏观尺度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选题选取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等多个国家或城市,用景象与文字解读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