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导入,通过对法律职业与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基本规范的整体研究和对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行政执法人员等具体法律职业人员的伦理规范的分别探讨,对法律职业伦理作出体系化研究。同时,本书通过专题研讨、典型案例和问题思考等方式,对法律职业伦理相关案例作出剖析和探讨。
计算法学方法是连接法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重要的方法桥梁,是把计算机的技术和功能引入法学研究中必需的方法。它以研究某一法学问题为任务,将其转化为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予以呈现和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培养完成数据化后问题所需要的技术,再通过任务完成的好坏检测和完善有关技术。它分为将法学问题数据化和运用计算机解
本书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本世纪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历经17年的思考而分别于1973年、1976年和1979年发表的后一部系统性的学术著作。这部重要著作大体上依据法律、立法与自由这个总标题所关涉的庞大主题而相应地被分成三卷:卷为规则与秩序,第二卷是社会正义的
本书是东南大学法学院根据本院的专业规划发展方向,组织选编的法学理论前沿问题探讨及专题研究论文集,旨在追踪法学研究动态并引领法学研究潮流,加强法学学术交流。本辑安排的重要专题有:科技法学理论前沿域外译介青年法苑医事法学等。文章均有相当深度,对法学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关于医事法学,科技法学的学术文章
《法律文化论丛》汇集所有研究古今中外法律文化的成果,并倡导今古相参、中西互证;秉承视角多元、话题广泛、观点新颖的宗旨,力争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凡有关法律方面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研究作品皆在刊载范围内,尤以精神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为采稿重点。第12辑包括讲官箴文化、监察文化、民法文化、刑法文化、司法文化、译
法学名词规范化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认识和揭示法律概念的本质及特点,澄清法律概念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掌握法律概念的一般规律。因为法学名词规范化问题,不仅涉及语言学内部因素,还涉及语言学以外的因素。本书以促进我国法学名词规范化为目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法学名词的渊源、含义以及相关名词概念的关联性,并就当代中国
文化多样一体法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田野调查方法、比较方法、文化的两向思维方法和多向思维方法、文化的历史分析方法等。
《法治论坛(第64辑)》包括“法治与社会治理”“民法典适用”“实务研究”“案例分析”“法谈法议”等内容,对当前的一些实务及学术范围内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书包含《〈民法典〉中的信息产权制度填补》《海运物流领域商事留置权的善意取得适用》《我国邮轮污染海洋环境监管问题研究》《数字时代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边界认定》《
本书收录了哈特自1953年至1981年写就的17篇重要文章。它们选题广泛、写作时间跨度大,几乎涵盖了他对语言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甚至是刑法哲学等领域中的基本问题的独特思考。在这些文章中,哈特既讨论了一般性问题,也品评了生长在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法理学流派,还对19至20世纪热烈争论的自由、功利与权利等主
本书收录胡元义先生著作《民法总则》《物权法论》《破产法》三种,所见论文三篇、译文两篇,乃凝聚先生十余年日本求学、一年德国专门研究以及二十年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等学府授课心得的心血之作。先生著述,以严谨的法教义学分析参以社会学法学之精神,持论公允,分析鞭辟入里。其论说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