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四个部分:“龙学人物”“龙学源流”“龙学述评”“龙学薪火”。近几年作者主要致力于“龙学”史的探索,一是希望理清“龙学”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搞清楚“龙学”何以走到今天、呈现此貌的所以然之理,二是希望为新一辈年轻学人提供切实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借鉴。《文心雕龙》的基本面貌是不会改变了,但一代有一代之“龙学”,其历程一如任
本书是一本较为专业的文学研究著作,由“小说逸语”“附:请评集”和“伴山随笔”三部分构成。主要从语言文字使用的专业角度入手,详尽分析了《围城》的核心主题和艺术成就,并记录了在该小说创作前后的趣闻往事;在记录钱锺书先生三十多年来的学术、会友和读书内容的同时,还精选了部分第三方的评论文章以广开视听,兼以表达对钱锺书先生的深刻
本书首次提出“非常态人物叙述者”的概念,具体是指一种特殊叙述者,它主要由智力、精神、心理、道德、形态、状貌等多个方面与正常态的人存在较大差异和区别,并且已经参与到故事进程当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相对具体和形象化的人物来担任。本书主要针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引人注目的癫狂型、痴呆型、幽灵型和比拟型这四个非常规形态的人物叙述者类型
本书为作者在沪上高中名校讲授微课“中国文学特别讲义”的讲稿,除“代序”外,设列十四讲,以时间为序,包含《诗经》的解读、《兰亭集序》的世界、发誓的文学史、葬花三章、情场与战场、雪月花时最忆君、母亲的缺席与在场、西洋的幻象等十数个专题,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诸多名家名作。在论述每个专题时,切入点较小,却能大处着眼,层层深入,抽丝
大众媒介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与“潮流”的同时,也在创造“现代文学”。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大众传媒,不仅仅是新闻史家
本书以春园和鲁迅的作品作为中韩近代文学的出发点,以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依据20世纪韩国的春园、鲁迅作品的接受与研究的相关史料,阐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找出两国近代文学,特别是初创期的内在本质,为两国近代文学个别研究提供线索;同时还探究了中韩两国这种文学演变的轨迹,解释其形态、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形成原因,从整体
《光启人文学子论丛(五)》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论文选。本书收录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本科生发表的优秀论文13篇。内容包括对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等各个方面,从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哲学等角度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了对应的分析,内容丰富、行文规范,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本书稿是
本书由新文学学会组织编写,设有多个专题,如“作家语录”“文学新势力”“诗人档案”“新文学史家访谈录”等。本期重点推介了作家文珍,诗人辰水,新文学史家郜元宝等,并对近现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等主题推出系列文章,另有针对现当代文学一些人物和现象的评论。本书为编者经心所辑,所选文章主题鲜明,理论扎实,材料丰
本书主要对现代汉语言文学进行了分析,对其多维视角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阐明了汉语言及其文化内涵,并展开了关于汉语言字词的相关研究,介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概况,探讨了现代文学作品的多维创作,分析了汉语言文学的多维风格,讨论了新媒体视域下的汉语言文学,最后多维探索了汉语言文学的未来走向。
本书以河北省实力作家阿宁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力图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解读阿宁的创作道路、作品艺术特色、文化意味及创作理念等。作家阿宁及其作品前期研究较少,本书研究力求创新,弥补研究的不足,为河北省文学和保定市地域文学的研究提供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