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镇即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方镇的负责人,总揽一方的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汉之州牧、唐之节度使、清代的总督巡抚均是。此书将汉末的州牧到清代的督抚,分作方镇年表二十二篇。表的内容,先分朝代,再分区域;表的形式,上栏纪年,中栏纪人,下栏纪事;附以必要考证。本书据民国辽海书社铅字本影印,包括汉季方镇年表、三国方镇年表
中国向有“诗的国度”的美称,而《诗经》便是这诗国之诗的伟大源头。《诗经》最初的名字,是叫《诗》或《诗三百》,大约编成于春秋中期,其中包括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305首诗歌。一部文学作品有由《诗》入“经”,并曾长期位居儒家五经之首,成国中国精神文明的重要代表,这种现象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独特。
本书所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反映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各类著作,第二辑为文房专辑,包括文房总论、笔、墨、纸、砚五大部分,按成书年代排序,梳理了各类物质文化史料,方便读者利用。每部著作前都有专门为该书撰写的提要,包括作者生平、版本特点、主要内容等。。内容从制笔材料种类、制墨匠人、墨图纹案到砚台造型、砚质材
《二千年间》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早年的作品。它跳出了以时间顺序列举史实的传统体系,从皇权、官僚、军队、农民等角度,分析自秦朝到清末两千年间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发展到崩溃的历史命运。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通俗的语言使本书问世以来广受好评。此外,本书新增《论鸦片战争——中国历史转变点的研究》《康有为与戊戌维新》等四篇附
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春秋战国的文化甚为耀眼。诸侯争霸的政治环境促进了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发展,诸子百家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文化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
了解悠远的时代,解读悠久的华夏文明。为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文明之源三代文明一本通》通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夏商周三朝的文明,包括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國語》文獻研究
《春秋左传杜氏集解辨正》成书于光绪十八年(1892),全书分上下两卷,每卷六篇,每篇一公,上下两卷凡十二公。此外,又有《左氏集解辨正补遗》一卷,是对《辨正》的补充。增补内容凡八条,其中庄公三条,成公五条。《补遗》内容、风格与《辨正》一致,但在体例上略有不同。从全书来看,廖氏先引经文、传文,其次再节录需要辨正的杜预注文,
本书一名《礼疑》,撰于世宗嘉靖年间。全书凡六卷,前三卷以图文形式详辨周礼可疑之处,后三卷包括《礼图本源》和《礼图参考》,《礼图本源》上述孟子书中谈及的先王制度,《礼图参考》下论自汉至宋的田制、军制得失。现以明嘉靖刻本为底本,并参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另外两部明刻本,加以点校。
《<国语>与春秋时期语体文学研究》共六章,旨在确立春秋时期语体文学现象的存在,揭示其来源和发展演变及艺术特色。第一章探讨春秋时期语体文学的来源,介绍了春秋时期人们对语言的信仰和形成的理论。第二章揭示春秋时期语体文学繁荣的时代背景。语体文学繁荣表现为语体分类体式的确立,主要有事语、辩语、论语、对语、寓言。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