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的是从甲午到辛亥之间的清帝国史事,以政治军事为主,以士绅及社会各阶层在激变时代的表现为辅。在尽量使用一手资料的前提下,选择性地使用新的研究成果及专著。全书以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庚子事件、同盟会革命、丁未征潮、武昌起义等大事件为线索,以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孙中山、袁世凯等核心人物为中心,采用纪事本末体与纪传
本书主要叙述晚清以来在西方物质文明传入的冲击下,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一方面,传统社会单调、封闭、等级森严的局面被打破,但残存势力依然强大;另一方面,西方物质文明就像错剪到中国文明拷贝上的蒙太奇,一下子打乱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固有周期,从而引发了城乡冲突、公私冲突、新旧冲突、强弱冲突、华洋冲突等等,诸多冲突交织在一起,
《晚清笔记》为百家小集系列的其中一种。本书是著名近代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的一部全新历史随笔作品。全书以平常心态,回到历史现场,回看晚清时代的众多关键人物,如慈禧与光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戊戌年间的张荫桓、翁同龢罢官、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的心路历程,等等。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史料功底扎实,立论严
《中国近代史(全二册)》是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先生自幼饱读诗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是主攻化学,不久转入农学,*后进入历史系。先生博闻强记,潜心阅读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视野里去观察。鉴于当时社会上流布的中国近代史书参差不齐,1926年陈先生萌生撰述近代国史的念头,历时8年(1934年)《中国近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领导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
亨利·阿瑟·卜力于1898—1903年受英国政府委派,出任香港总督。其间,他走访了中国许多地区,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长江、珠江等大河流域以及中国南方诸省份进行了比较周密的考察,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实地记录在书中。他以一个西方人特有的视角及注重事实的精神,对中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结构、社会治理、农业劳动、民族宗
满汉矛盾乃清代政治史核心内容及特征之一。本书建基于学界先进相关成果,由整体清代大视野,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统治阶级上层为中心,首次比较系统地摹画了甲申易枢至清亡近三十年间满汉矛盾之演进轨迹,首次比较系统深入地探析了该时段满汉矛盾与晚清国政朝局之嬗变关联,凸现了晚清政治史的复杂性、曲折性和丰富的层次性,并在局部和细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一个时代的经典。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用明白通畅的字句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是一本人人都能读、也人人都该读的近代史。本次再版,校订文字的同时,也收录了包括甘博、汤姆逊等在内的诸多同时期来华外籍人士所记录
《漏网之鱼:1840-1949中国小历史》以1840年-1949年为时间范围,从中精挑细选了千余条不太常见而发人深省的历史小段子。 《漏网之鱼:1840-1949中国小历史》一书虽说是片言只语,但由小见大,见微知著,历史的小处却也彰显了大历史中若隐若现的脉络与风骨。
明永乐十八年,成祖朱棣设立东厂,这个明朝独有的特务机构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皇帝的耳目,东厂负责监察百官、刺探情报,常与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厂公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行事不受律法约束,往往拥有极大权力,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万历新政妖书案东林党狱等事件背后均有东厂身影。刘瑾、冯保、陈矩、魏忠贤等厂公在历史上或褒或贬,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