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资料》根据中国历史档案馆、台湾中研院以及日本东阳文化研究所等馆藏档案编辑整理的《十三世达赖喇嘛1908年晋京大事纪要》,集中反映了内外交困背景下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错综复杂的关系。晚清学人成本璞的《北征日记》,记录了作者光绪二十九年赴京参加殿试的经历,反映出清末新政时期的经世意识和西学影响。《中东路事件苏联档案选
曾、胡、左、李,晚清大佬的明争暗斗? 湘军攻入南京,入城首功是邵阳人李臣典,还是锦屏人朱洪章?作为前敌统帅,曾国荃为什么不在二十年前如实报告,让功臣享受实至名归的待遇? 曾国藩到底想不想做皇帝?其实,曾国藩无意干预清廷的权力之争,他是一个本分人。但旁人、后人不这么想,总想让他干点破格的事,即便羌无故实指,也不妨碍他们津
《中国现代史(第4版)》论述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而称作“中国现代史”,是沿袭近几年习用的名称,也是高等学校课程表上一直还在使用的名称。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和编写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史学家,虽然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还是大多崇尚“直书”,反对“曲笔”,即主张写信史。有人
中国近代史(第4版)
《晚晴改革与革命》收入了迟云飞先生关于晚清改革与革命的论文20余篇。 晚清改革虽说是为了适应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而不得不进行的改革,但清廷在1901年以后努力推行的新政以及1905年以后的预备立宪,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然而,恰恰是改革促进了革命的爆发,迫使清帝最终退位。传统帝制终结后,关于如何建立新的国家,出现了互相斗
这是一本极为经典的中国近代史读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开山之作”,语言流畅,适合大家阅读。全书共分为两辑。第一辑“中国近代史”,围绕着中华民族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的主线展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闭关锁国大门后,从奕?到曾国藩、李鸿章等的洋务运动,从康有为“百日维新”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不断进行着近代化和复兴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