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技术与经济状况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这个时间段里多个地区的农业、家畜、动物的DNA、人的食物结构、冶金术、制陶、生产工具和玉器制作等八个方面的探讨。 本书适合考古学、历史学、科技考古、科技史、经济史的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大连考古文集》(第一集)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考古学者和大连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学术论文和发掘报告共49篇。收录的论文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主要偏重于新石器和青铜时代考古学研究,汇集了大连地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了解和研究大连地区考古学文化必备的专业学术文集。 《大连考古文集》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研究者及高等
《佩玉将将》共收录了上自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商代)、下至公元一至三世纪(汉代)时期的古代玉器100余件,是作者精心遴选的具有一定鉴赏学习价值的“信利古艺术馆”中部分藏品。从时间跨度看,所录的玉器基本涵盖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及发展过程中的用玉规范,其时代风格明确,艺术特征鲜明,并附有言简意赅的有关古代玉
为了铭记——那些为西泠典藏而捐献的人们,王佩智和邓京编著了这本《西泠印社藏品捐献名录》,翔实整理、总结和归纳了这些捐献者及其捐献的艺术珍品,弥补了这一缺憾。《西泠印社藏品捐献名录》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是品味西泠丛书之一。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全景式记录黑皮器前世今生的报告集。本书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穿越历史的时空,以社会心理学的尺度拷问收藏者和盗墓者的灵魂,以大文化的视野阐述史前辉煌,以国际化的背景探索史前遗物的保护。把专家、学者、记者、收藏爱好者、古玩商和盗墓人,林林总总推向黑皮大大玉器的收藏舞台,是耶!非耶?史前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纵横交
“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通过辽河流域出土和相关的大量珍贵文物,展示辽河流域由古国—方国—帝国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旨在让广大观众了解和认识辽河流域独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及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悠久灿烂、多元并蓄的文化传统。《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由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
《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是“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重大课题成果系列丛书”之一,包括田螺山遗址的发掘、14C年代学研究、古环境研究、植物遗存研究、动物遗存研究、人骨及动物骨骼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内容。
《洛阳石刻撷英》收录洛阳地区的地上石刻及部分出土文物270余件,按照石刻的性质分为宗教石刻、陵墓石刻、建筑石刻、民俗石刻四类编排。以图为主,有简明文字说明。所手石刻类型多样,时代跨度从东汉到明清,零散文物收集不易,其中许多为首次发表,为历史研究、文物考古及美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并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本书是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之一,介绍三江流域古代城址,时代自汉魏至辽、金、元、明、清。城址型制各异、大小不一,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本区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本书较为翔实地录辑了东北三江流域经田野考古发现并确认的古代城址,文图并茂,不仅为古代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对一般读者也具有可读性。
本书集三门峡地区考古之大成,囊括了从人类起源、旧石器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三门峡地区的人文、地理、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内容,对研究三门峡地区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等方面,有较高的价值,亦适合作为馆藏图书,供专业人士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