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国家战略格局,全面梳理双区建设对深圳湾区核心引擎的部署安排,借鉴国际一流湾区经验分析深圳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和发挥核心引擎作用的基本条件及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从科技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引领、优势产业牵引、生态文明涵养、人文理念聚力、营商环境支撑、发展平台助推、空间格局优
本书力图通过开展中外经济特区的比较研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经济特区建立逻辑、功能使命、成长绩效,分析比较经济特区发展的政治前提、政策支持、社会和文化特征,进而分析经济特区的独特发展特征与借鉴价值。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模式和特有的实践经验,以及建设模式和实践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经济特区的借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趋势,有着各种不同的模式。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创造了一个后发现代化的成功范例。对深圳现代化经验,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本书认为,除了改革开放政策和各种天时、地利、人和因素,让投入者获得合理回报、发挥市场作用、培育和形成现代产业链(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视契约和法治、有限有为高效的政府治理等制度
本书以分工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和协同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学科与产业协同的范式变革和“四维”框架,并运用实证分析揭示丝绸之路沿线省域学科与产业协同的现状和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构建了该区域学科与产业“四位一体”全面协同的模式。
《中国经济报告2020:大变局下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体撰写的第一本年度中国经济报告,主题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将该问题置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进行思考研究,尤其是聚焦“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以《于变局中开新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一文为本报告作
本书为“经济学动态·大型研讨会2019”重要发言的汇集。此次会议以“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就、经验与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回顾7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中国经济成功的基本经验,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视角研究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问题。专家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本书全面、系统论述元代的经济状况。指出全国的大统一,对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用。元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元朝的经济生活,以中原传统的制度为主,但又掺杂大量蒙古“舊俗”,造成管理的混乱,加深了社会矛盾,导致元朝在统一以后不到百年便趋于灭亡。
拉丁美洲、东亚和东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如何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变革,走向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路径的?当代的民主化和全球化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如何交错影响着各国和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选择?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探寻,本书对20世纪中后期的拉丁美洲、东亚和东欧特色福利国家与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将研究视野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本书将深港合作置于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从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方面梳理深港合作的机理与模式,探索“一国两制”下的深港合作发展路径,展望携手双赢的未来。深港合作源远流长,绘就了一幅地缘相临、人缘相亲、习性相近、开拓创新、奋斗拼搏、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注定是中国改革开放史最耀眼的篇章。深港是濒临南中国海的“扬帆之地”,深港
新时代经济特区理论,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经济特区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主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经济特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和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新时代经济特区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必然逻辑,具有独特的思想特质和实践特征,并深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