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区域概况和人口分布着手,介绍了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从公里格网到国家和地区,定量揭示了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地域特征。
塑造数字中国丛书之一。本书聚焦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等对数字中国建设有着深远影响的议题,阐明数字生态建设的内涵、特点、现状和举措,阐述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目标要求、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特别选取了能源制造、民生应用、政府服务等领域的十大数字化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以综合、量化、动态的视角,考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到绿色生产领域和绿色生活领域建设状况的评价,从全国层面到各省域层面的分析,立足国内和放眼国际的比较,进一步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动态评价学术研究。 本书发布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指数(ECPI2021)、绿色生产发展
本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全球进入零碳时代、零碳城市政策支撑体系、零碳城市内涵及开发模式、零碳城市规划编制指南、零碳城市创建标准、零碳城市创建图谱、重点城市零碳行动等。
为了保障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北部湾优良的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和破坏,确保北部湾生态安全,广西自2008年加强了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积极推动北部湾及其周边入海流域的环境治理。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作为广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单位,重点加强了北部湾广西海域及主要入海河流的系统调查研究,在“十三五
本书围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空间优化、能源气候、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六大主题,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土空间优化、降污减排等关键点,汇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与社会各界分享相关经验。全书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研究团队深入一线,调研真实情况,力求全面
本书共分绪论、基础理论篇、创新驱动篇、绿色引领篇、区域发展篇和展望几个部分。基础理论篇侧重于理论分析,在详细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创新驱动篇详细介绍了经济产业发展绿色化、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资源循环利用无废化、生态产品价值化、生活消费绿色化;绿色引领篇着
本书主要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溯因、方案制定、技术选择、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指导,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城市水环境概况、治理历程、治理现状,在自然与社会叠加影响下我国城市水环境的分区及其特征,涵盖问题解析、目标构建和整治技术筛选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并给出我国华北、东北、东南、南部、西南和西北六大地区的城市水环
本书采用模糊综合评价、解释结构模型、专家咨询法等分析研究了环保产业集聚区促进创新创业的机制政策作用力及机制政策链,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特色的环保产业集聚区的促进创新创业机制政策联动的实施建议。
本书选取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研究案例,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结合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框架与恢复力理论,综合运用RS、GIS、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技术与集对分析、综合指数、障碍度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一手数据,依循“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分析框架建构--山区民族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