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社会学评论》秉持社会进步与法律发展同步的视野,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考察、研究面向中国现实的法律问题,每辑的主题有所不同,但都是就法律研究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作者一般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收录的各篇文章侧重点不同,但都深入地反映了在法律社会学视角下对法学理论、法律问题的独特思考。
本书为高校教材,分六编二十九章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法律职业伦理。第一编总论,包括法律职业伦理概论、法律职业与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共同体。第二编法官职业伦理,包括法官职业发展、法官的职业定位与职业属性、法官职业伦理、法官职业责任与惩戒制度。第三编检察官职业伦理,包括检察官职业发展、检察官职业伦理、检察官的职业责任与惩戒制度
罗伯托·昂格尔是巴西裔法理学家、社会理论家和政治家,其论述中始终存在一个通过法制改革推动社会变革的宏伟构想。与众不同的是,昂格尔的法制变革主张从根本上重构了西方现代法治,即突破现代法律科学加诸自身的种种限制,在守法与变法、法律与政治、中心与边缘、正常与反常、秩序与创新等对立范畴之间建立制度联系,在法律分析
法律翻译,通常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法律、法规、公约、条约等)翻译、法学著作翻译、司法文书翻译、律师职业文件翻译等类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采用通用翻译方法往往难以胜任。 随着我国法律界日益密切地参与国际法律事务,以及不断大量地引进境外法学、法律著作,专业界愈发重视法律翻译的质量。但是,从事法律翻译研究的学者常与实践有较
陕派律学是清末重要的律学流派,以薛允升、赵舒翘、吉同钧等陕西籍刑部官员为主体,历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形成了《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提牢备考》《大清律例讲义》等律学硕果和各具特色的法律改革思想,对晚清修律与司法审判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华法制文明的创新与发展。因此,陕派律学被誉为中国传统律学的集大成者。虽然陕派律
《法律和政治科学》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类学术集刊,旨在推动法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等跨学科、跨领域深度融合,倡导“大社会科学”理念,并鼓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合作。本书为第3辑,以“转型社会中的国家治理”为题,分为专论、政法、治理、思想四个栏目,探讨了欧盟宪法的基本原则、政府与市场关系、农村低保资源精准分
本书介绍了人们日常思维的普通逻辑知识,包括概念、简单判断及推理、复合判断及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逻辑思维规律以及假说、论证等。侧重形式逻辑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本书写作体例通过“案例分析”导入课程,接着介绍相关“逻辑知识”,再经过“拓展学习”体验逻辑思维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最后
全书分四章。在第一章“案件与过错”中,阿甘本从历史语文学分析出发,揭示了这两个词模糊的词源,以及它们在概念层面的亲缘关系。他指出,这两个概念是法律建筑的前提,但构成法律领域的,是“罪”这一概念。由此,他过渡到卡尔·施密特的相关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法学中“制裁”这一概念。在第二章“crimen与karman
本书为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推出的华东政法大学“东方明珠大讲坛”第1季(前10讲)的汇编。相关主讲人均为国内外各领域的著名学者,演讲主题涉及法的自主性、话语权力分析、行政协议、跨国司法对话、法律史研究的困境、民法典、政治世界观、中国国家形态、人权与“动物权”等诸多法学、政治学经典命题,相关内容属于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和交叉研
《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修订版)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法制现代化基本理论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比较法律社会学和历史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法制现代化的概念内涵、研究范式、评价标准、社会机理、精神枢纽以及矛盾运动,考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制现代化的基本表征及其运动规律,把不同国度或地区的法制现代化运动放置到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