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辑佚:安阳民间藏甲骨》为安阳市文物局组织人力编纂,是新世纪初对甲骨学研究的非常有价值的贡献。《殷墟甲骨辑佚:安阳民间藏甲骨》收录了殷墟一至五期甲骨1100片,系民间所藏,但有的可与以写著录的甲骨缀合,有的有新发现的文字,具有研究和学术价值,也为商代历史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七里河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聚落址,文化内涵以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末石家河文化和三房湾文化(距今 4600——4100年)遗存为主体。共发现石家河文化房屋、基址遗迹21处,灰坑18个,窑址1座,墓葬24座;三房湾文化灰坑1个,墓葬6座。在上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上,还发现东周灰沟1条,房屋基址遗迹2处,墓葬1座,还有汉墓9座
《古玩品鉴秘要:玉器》各个部分,均紧紧围绕与鉴定有关的要素进行描写。鉴定一件玉器,其的玉质、色泽、造型、纹饰、工艺等基本要素还必须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予以综合分析、判断。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为鉴别古玉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今天收藏于各地博物馆及考古所的并记载于发掘报告上的出土玉器,经过了专家的鉴
本书分为导演、中国的贸易、欧洲的回响、艺术与商业四部分,内容包括陶瓷技术、世界瓷都景德镇、瓷器的源流与青花瓷的发展、寻找通往亚洲之路、商船、中国热和绘画、瓷器奥秘的早期探索等。
改革开放以来,六安市城东地区先后清理发掘了一批战国至唐宋时期的古墓葬,出土了铜铁、玉石、陶瓷及漆木器数以千计,其中单铜镜就有400多面。出土的铜镜不仅数量多,而且时代跨度大,发展演变规律清楚。《六安出土铜镜》就是在此基础上编辑而成的。收录的这些铜镜时代从战国到清代,分别收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安市文物局、皖西博物
《中国古代砖刻铭文集》是一部比较侧重说明文字的古代刻字砖图录。所收既有人们已知晓的一些传世砖刻,更有大量未刊布的新资料。编者长期从事金石文献编目工作,深知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对于研究工作之重要、之便利,编撰此书的目的,就是想竭己所能,为研究者提供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国古代砖刻文献集。
南越国宫署遗址由已发现的南越王宫和的宫苑两部分组成。宫苑遗址为1995、1997年发掘,已知有一座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石构蓄水池和长逾180米的曲流石渠,两者组成宫苑中的人工园林水景。蓄水池呈斗状,已在其西南一角发掘400平方米,出土多种石质建筑构件和砖瓦等,还在池壁石板上发现了“蕃”等文字,这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石
本文集选编了赵芝荃先生关于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共36篇,内容涉及“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偃师商城与商文化”、“夏商关系研究”、“史前文化”、“洛阳考古”等专题。其中大部分论文是通过考古学与古文献的整合研究,探讨夏商时期的都邑、历史与文化。本书可供从事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以考古遗存的勘探、人类及其文化起源和进化年表的建立、冶金考古、陶瓷考古、古环境复原以及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等考古学内容为脉络体系,论述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考古学的学科研究与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论述体系有助于考古人员的把握。而对科技内容则着重于规范、通俗地介绍其基本原理,以利于文科读者的理解,并通过综述、比较和前后引证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共同主办“制胜之道——孙子兵法暨中国古代军事文物精品展”。这个展览通过经典战例、精品文物和孙子论著诠释,展示《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揭示它何以历久弥新、由军事领域贯通到人类社会活动多个领域的奥秘。展览以展示《孙子兵法》思想精髓为主题,以军事历史发展阶段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