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多为作者翻读藏品时有感而发,这些文字有对版本传承、学术源流、作者背景的钩检爬梳;也有作者奔走南北,于舟尘车迹之间,阅肆逛摊的觅书故事;还有一些跳出书本,从更宽视角,不经意间讲出的书里书外的逸闻趣事。
《经典常谈》是大师为大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它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卓著精湛的笔法,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经典娓娓道来,以亲切自然的风格,讲述了中国典籍的典故源流。它问世以来广为流传,是大众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丛书《清代蜀人著述总目》,2009年3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重点资助项目“清代蜀人著述总目”,由四川大学图书馆研究员王晓波主持研究。项目最终成果《清代蜀人著述总目》,是王晓波任主编的一项集体研究成果。《清代蜀人著述
所收均为《清人别集总目》未注录的珍惜善本,世人难以见到,对这些善本进行整理出版,可对《清人别集总目》进行增补,进行影印,既可使这些珍贵文献得以保存,同时亦可弥补清人别集收回不全之弊,为人们了解研究清代的历史提供了更多资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古籍文献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历来极受重视,各朝官府多辟专门处所收藏,历代私人藏书者亦名家辈出。中国历代官私藏书的总量在十万种以上,数量之大、门类之繁,世所罕有。然而由于天灾人祸,流传至今的甚少,可谓万不一存。幸而有各种传世目录,能将它们或多或少地留存。而且,因为古典目录中包含丰富的学术、
《定级图录》收录范围:天津图书馆藏一、二级古籍善本,三、四级古籍不收。本书以文化部发布的《古籍定级标准》为依据,对所收每一种古籍善本进行定级。收入古籍善本五二八种;仿《中国版刻画录》编例,全书分前后两个部分;并半部分为著录释文,后半部分为书影图录。两个部分的编排形式相同,并后一致: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顺序编排,各类之中
一、本书目收录,包括自建馆以来(一九○八-二○○八)人藏的善本古籍四千八,百六十种,五千三百五十八部。二、本书目收绿范围、著录条例、古籍分类基本遵循《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绿范围视本馆藏书情况适当放宽,个别类目略作调整。如小说家类人子部,小说类人集部。三、各部类图书的编排方法亦依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唯子部释家类参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未曾中断的文化,具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拥有浩瀚的古籍文献。从古老的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石刻文算起,到简帛书和写、印在纸上的书籍,中华古籍文献历时三千多年,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这些珍贵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
《书目答问补正(批注本)》是《书目答问补正》的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是清末张之洞撰写的目录学名著,后来经范希曾补正,是介绍治学门径的重要工具书。王伯祥是近代著名的出版家和目录学家,极为重视《书目答问补正》,将当代学者的论述和自己的心得一一批注在此书的天头、地角和行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书目答问》是张之洞于同治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