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分为六章。作者在多年实地深入研究、参考国内外权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平实的语言、专业的视角,分别从藏传佛教的基础知识,寺庙建筑,佛像类型,服饰礼仪,佛像的手印、坐姿、衣饰、台座,以及寺庙的供物、法器、吉祥图案等方面对藏传佛教进行全方位的、细致的解读。
《东亚佛学评论(第五辑)》收录九篇论文,均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策划举办的东亚佛学系列会议,、研究主题聚焦东亚佛教华严宗中义湘和澄观的佛学思想。义湘研究诸篇论文的主题涉及义湘的无我报心思想与戒律观,义湘及其后学的一乘思想,华严宗僧人对义湘《华严一乘法界图》题名的解释,以及东亚佛教史上义湘叙事的演变及意义。华严
本书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为基本视角,探讨熊十力的儒佛会通思想,其突出特色在紧扣“会通”二字,指出了《新唯识论》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所具有的既曲折又富有重要思想意义的地位。本书不仅以宽广的视野透入《新唯识论》创作的理论背景,且相当细密而有层次地分析了熊十力是如何在本体论层面、心性论层面及体用不二方法论层面、修身论层面进行其
笔者认为禅宗文献之研究,应在语言和思想并举中进行,不应有偏废。本书收录了关于禅籍中语言问题研究的若干文章。第一篇文章《禅籍的校雠学》以睦庵善卿之《祖庭事苑》为例,说明了禅籍校勘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作为资料在汉语史上的价值;随后七篇文章是对禅籍中极有代表性的《祖堂集》和《临济录》的研究;《竹篦子话》集中讨论了禅宗的与言论;《
本书是河北大华严寺住持能弘法师于2015年结夏禅修期间对《六祖坛经》的讲解,弟子根据音频录成文字并整理成书。共分十品,分别是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问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妙行品第五,忏悔品第六,机缘品第七,顿渐品第八,护法品第九,咐瞩品第十。每品按句意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佛理,寥寥数语,将见性成佛之道
(在9月备案书目中)本书稿取材于作者早年在闽南佛学院给本科班学僧讲《四分比丘戒本》时的讲义集成。教学过程中,作者花了很多时间去查阅不同版本的戒律,收集各部相关戒律的不同内容,逐条分辨,摄其要义,形成教案,为学僧们详加解释,力求讲者尽明其义,听者得悟其精。在长期的教研与修行之中,又对讲稿做了许多必要的补充,书稿日趋完备成
《诸录俗语解》是日本较早的一部禅录俗语词典,编著者是日本江户中期临济宗僧人桂洲道伦、湛堂令椿。该书主要收录唐宋禅录《临济录》《赵州录》《五家正宗赞》《大慧宗门武库》《碧岩录》《罗湖野录》《丛林盛事》《云卧纪谈》《枯崖漫录》《林间录》《人天宝鉴》《云门广录》《虚堂录》等宗门基本书中难解的俗语,对于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和
《<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是一部充满谜团的千古奇书,自南北朝时代的敦煌本《疏》的作者,隋唐时代的昙延、净影寺慧远、法藏至近现代的太虚、印顺等,历代佛教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诠释其微言大义,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大乘起信论》思想史。《<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以《大乘起信论》的阐释史为线索,从新的视角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
《敦煌历史与佛教文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为杨富学主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丛书之一,收录作者论文24篇,前面12篇文章属于敦煌历史、石窟营建,大致按时代排列;后面12篇则属于佛教文化研究的论文。许多佛教资料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敦煌石窟和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使我们有幸再次走进古代人们的生活,该书多数论文从敦煌
《因明入正理论》是汉译佛家因明著作中仅存的两部印度著述之一。它包含了佛陀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诲,具有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与一致性,有利于我们全局去把握范畴概念,了解佛教因明,最终也入于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