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全书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工业文明以前的所有农业、手工业各部门各领域各工种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设计文化以及诸多问题。全书依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原则,进行理论架构,形成了独具中华传统造物设计理论特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共分三册,由2008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讲座的讲稿整理、集结而成。这一系列讲座始自“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概说”与“世界视角下的中国古代科技”的纵横开篇,对于“科学史上若干理论问题与李约瑟难题”作了较深入的讨论;其间贯以“天算农医”等知识体系,“四大发明”以及与衣食住行
中国科技史源远流长。闽西的科学技术作为中国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某些方面也居于突出地位,它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闽西科学技术史》全书分4章共50万字,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例,根据闽西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按时间顺序排列编写,是一部比较系统、全面
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运用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关注了被传统科学史所忽略的"科学与社会性别"的互动关系。本书是国内外首次对女性主义科学史的历史分期、编史方法、编史理论、经验案例、编史纲领、编史意义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对于促进女性主义科学史乃至整个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为
本书主要指除四大发明之外的我国古代巨大发明,包括古代畜牧业发明、古代钓具的发明、开发利用非金属矿产、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实用灵便的生活用具、古代独特的漆器、巧夺天工的桥梁建筑、建筑史奇迹万里长城、陆路交通工具的发明、水路交通工具的发明、空中载人工具的发明、古代冷兵器发明创造、古代热兵器发明创造、攻守城器械的发明创造等内
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统,每个民族都为创造灿烂的科技文化做出了贡献。各民族遗存下来的科技古籍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价值珍贵,是中华民族科技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蕴含的信息资源至今仍广泛运用于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参考利用价值。该书系统整理了各少数民族遗存下来的天文历算、医药、手工业、农业、地理等方面的科技古籍文献
《科学哲学:基本范畴的历史考察》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的一本,书稿针对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论断以及由此造成的“科学哲学没有历史”的结论,基于文献和谱系分析的方法,选取哲学史(包括科学哲学)共有的十对范畴并将其置于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思想史中去考察,结果发现这十对范畴源远流长,不同的
数码时代不过短短几十年,但这弹指一挥间的精彩却不亚于整部人类史,其信息量更是超越了几千年知识的积累,奏响了人类文明的最强音。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难道不应该了解一下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历程吗?回头看看一代人的时间里,我们如何借助电子技术和非凡的创意,实现了几万年来人类祖先孜孜以求的梦想,把无数神话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
《天津市和平区图书馆藏古籍图录》收入天津市和平区图书馆所藏民国以前的线装古籍200多种,全面反映了该馆古籍藏书的面貌,是和平区古籍保护的重要成果,对展示、保护和利用该馆古籍,都有积极的作用。每种古籍配一二幅彩色书影,并有精准的文字性著录,对古籍版本工作者和古籍爱好者,是一册很好的参考工具书。
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作者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了宋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