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记》由中国文人画家其人入手,从今人独特的文化视角贯穿古今,讲述古代文人的生活、文人的世界、文人的思想、文人的灵魂和情感,活生生的,收获古代文人生活对当下的启发和感悟;对每位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析、赏鉴,并结合时代背景、画作特色、代表作品的背后故事,勾连当下的文化心态,展开崭新的文化思考,绽放出独特
民国时期城市下层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分化的产物。工人、车夫、苦力、娼妓、乞丐……他们生活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他们的收入、消费、衣食、娱乐又是如何?在整个社会发展洪流中,他们又是怎样生存的?是独善其身,还是随波逐流?本书从城市化背景下近代山东城市社会结构的发展谈起,从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探讨中国社会史学的多方面论述,侧重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史,其中包括中国社会史的学术史、社会史史料学等有关理论方法与学科建设方面的讨论,详于地方志、档案文书、碑刻的论述;对于民俗史的探索涉及岁时节日、禳除习俗、宇宙观、时空观、消费观、性别观、人口行为、宗族普及与风俗变迁的关系等,反映了作者对于
本书试图以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对于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转型直至成为领土国家(即单一制国家)的过程加以考察,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先秦时期发展的轨迹。全书共五章,至第四章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论述了中国古代王权与国家的起源、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春秋时期由早期国家向领土国家的转型、战国时期以官僚制度为特征
本书是研究“杜凤治日记”的专著,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第一,杜风治的生平及日记的史料价值;第二,官员之间、官绅、官民的关系,并讲述同治、光绪年间广东各级官员的一些故事;第三,晚清州县官的公务,包括主持考试、审理案件、地方教化、缉捕盗匪、管理省城、对外交涉等方面;第四,州县钱粮催征和州县官的收支;第五,州县官与士绅的合作与冲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曲耳熟能详的山西民歌让“走西口”不再陌生。提到走西口,人们脑子里很容易形成一幅百姓因为灾患逃离故乡,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去口外谋生养家糊口的图景,这的确是走西口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回望历史,在走西口的路上,很多人把逃荒之路变成了淘金之路,他们改变了耕田种地看天吃饭的生活,开始经商
“走镖者,英雄也。白龙马,梨花枪,走遍天下是家乡。”一个纵横四海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中隐于市”的侠士——镖师从此在神秘中引来无数遐想。然而,当我们翻开庞杂的史料时,映入眼帘的镖师却是满目的艰辛、满卷的坚韧!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过硬的武功,押带着数以万计白花花的银两,游走于匪藏盗伏的江湖,蜿蜒在山高路险、水急时长、人烟稀少
《清代吏治史料·三编(乾隆朝)·官员庶务》收录了乾隆朝大量官员庶务方面相关档案史料。乾隆统治期间袭父、祖之余荫,继承前代的政策,宽严相济,允执其中,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其文治武功,业绩卓著,迎来了清朝的全盛时期。但晚年吏治渐趋腐败,乾隆末期清朝衰落初现端倪。本辑从钦定大清律例上、钦定吏部处分则例、钦定吏部则例、军机
本书是一本教人从善弃恶、修齐治平的传统经典。本书以修齐治平为主旨,透彻地讲解了《群书治要》这一传统经典,重点突出活学活用四字,活学主要体现在本书根据《群书治要》提炼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相关内容并进行详细阐述,使读者一目了然,并能根据自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活用主要体现在本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古今案例,这既能让
本书研究明前期政治生态与士大夫主体意识。分析明前期政治制度和权力体系生成确立与发展演变的动态轨迹,解读明前期士大夫的自我认同和主体意识。“明前期”作为本研究的时间界定,大致始于元明之际,止于“南宫复辟”。全书重点解析明前期百年历史中士大夫主导的政治变革,探究诸多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背后的理学文化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