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探讨了常用决策方法及其在出版传媒公司评价中的应用,主要讲述了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中常用的方法,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实物期权方法,数据包络法DEA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供广大实务工作者借鉴。
本书视《点石斋画报》为文化成品,分析其图像叙事语言的特点,并概括了画报时空表达的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其语言与时空表达的关系。《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语言与时空表达,不仅存在着共生与互动的关系,还存在语言相对论关系。即图像叙事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形式是文化的高度表征,它反映文化现象背后人的总体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研究》从政策全过程视角出发,以政策科学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调研及统计数据,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效应三个层面,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的完善建议。
《自然》是全球具影响力的科学杂志。该杂志从19世纪60年代创立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从维多利亚时期一个不太成功的科普杂志,转变为现代科学出版物的国际标杆,《自然》杂志的这一历史演变是科学*重要的故事之一,它见证了19世纪以来科学领域的几乎所有重大突破。 本书是《自然》杂志的首部传记,作者梅林达鲍德温通过大量细致的史料
《书馨在兹》分为五章,分别为“书馨兹于化知”“书馨兹于出版”“书馨兹于发行”“书馨兹于文体”“书馨兹于书屋”。作者林彬基于对阅读的长期观察思考,讲述了对文化自信自觉、图书出版发行、纸媒等承载平台、实体书店转型等的实践经验与认识。在互联网时代出版融合的当下,有助于同行学习借鉴。尤其是第四章谈及“纸博”“形神”“众筹”“改
本书收录孙郁一九九二年至二〇一八年在《读书》杂志发表的数十篇文章。孙郁评点了鲁迅、大江健三郎、木心、张中行、徐梵澄等人的作品,也藉由这些作品,进入这些人的文学世界与个人命运。至于我自己在《读书》上的文字,不过个人阅读史的痕迹,在那些年月,只是随着同代人一起进行着自我的突围而已。其间的幼稚、彷徨与憧憬,都如影子一样,隐入
戴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学界泰斗,他为一些学术著作撰写的序言中,既有对相关著作的评价、推介,也有自身多年史学研究的史识、史论,本书正是从戴逸先生多篇序言中挑选出来的精华结集,特别如《<清代人物传稿>序》《<李鸿章全集>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档案丛刊”总序等重要学术著作的序言,还同时体现了著作的编写历程
本书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出版价值引导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为指导,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出版实践。作者方卿、徐丽芳、许洁等从讨论出版价值的概念、功能和构成等基本理论问题切入,从经济、文化等不同视角系统分析了对出版价值进行引导的必要性,解析了出版价值引导的主体与对象,逐一探讨了社会、媒介、财税金融政策、行政管理与法律法规、出版基金、图书评论和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讨论了民主与集中、干部与待遇、服务的态度、工作与学习等问题,前二类偏于事业管理,后二类偏于职业修养,共辑录文章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