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魁立先生是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界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基于扎实的文献功底、广泛的田野调查和留学经历带来的国际化研究视野,刘先生的民间文学研究既有前沿的理论构想,又含深厚的本土文化关照。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刘先生对“母题”“情节”等传统概念的创新性探索,以及对“生命树”等新概念的构建,在学界影响十分深远。同时,他也关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人乐府论著辑考与研究”最终成果。共辑考唐人乐府论著六十余种,据其文献特征分为初盛唐乐府论著、中晚唐及五代乐府论著、佚名及其他待考论著三部分。附录中收入了《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及《乐府古题要解》等四种唐代音乐史料文献。本书通过对唐五代乐府论著的全面搜集整理,考索作者、作时,辑录相关佚文
本书是对《论语》及先秦儒家经典文献中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在孔子诗学视域中,“诗”不是一种抒情诗文,也不是一部诗歌总集,而是承载着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的诗学文献。其中“思无邪”为诗学宗旨,“兴观群怨”为诗学结构,“兴”为思想方法;孔门诗教是一种古典儒学哲学教育,“子曰”“诗云”乃先秦儒家独特的话语方式;“诗”与“仁”相通,孔
20世纪中国诗性小说的叙事传统指向一种结构之学、诗性之学、生命之学与文化之学,揭示了现当代小说叙事转型、文学心路以及纯文学话语演变的重要理论、历史和学术范畴。所谓结构,是确立诗性文本因果关系、叙事模式的逻辑依据和理论工具,实质在于研究视野上的突破与重建,以相对规范化的叙事学方法,深入诗性小说叙事的多维建构。诗性叙事不仅
中国现代童话的发生,具有外源性特征,探究域外童话在中国的译介,对于域外童话的异域影响问题和中国现代童话的发展问题都是必要的补充。本书将域外童话作为一种外来文学现象进行整体观照,采用比较文学的视角,从文化层面上展开对域外童话在近代中国译介的动因、特征、接受和影响等问题的探讨。
本书在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叙事内涵与中国农村变革的关系视野中,以中国农村的变革为视角,从农民、农村、农业的动态演变出发,试图论述新世纪乡土小说内涵与农村整体变革的内涵之间的一致性,同时深入探究了乡土中国在新世纪以来的种种变革和出现的热点问题。本书在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叙事内涵与中国农村变革的关系视野中,以中国农村的变革为视角,
《中国传记评论》第四辑栏目包括以下五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特稿,刊载著名传记研究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成军的新作;第二板块为中国古代杂传整理与研究,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的最新成果,共3篇;第三板块为古今中外传记综论,刊发国内外学者投稿,共9篇;第四板块为传记与小说,共2篇;第五板块为“
作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自选集的一本,按照所收录文章内容,本书分为两汉辞赋概观、赋家作品考述、古典文学漫谈3个篇章,每一篇章收录了相应的文章。如两汉辞赋概观篇章就收录了《论汉赋》《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关于汉赋的铺张扬厉》等文章,赋家作品考述篇章收录了《孔臧其人及其赋》《东方朔评传》等文章,古典文学漫谈收录了
本书从明代诗学内在问题出发,在中国诗学整体理论视野中,展开对清代诗学的全面探讨。作者提出,真伪、正变、雅俗三对基本观念制约明清诗学的历史进程。全书十六章,在充分占有并深入研究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揭示清代诗学的演变轨迹及整体特征,探究各时期诗学的理论问题与价值取向,考察各诗学流派的群体构成及理论主张,比较各派之间的承嬗
本书包括两大主要内容:佛教的东传接受与道教的整合形成,宗教文学的内涵相应的也就包括佛教文学和道教文学。特定时代的宗教文学总是此一时代宗教和文学的共同产物,魏晋南北朝的道教文学也不例外。本书主要探讨了魏晋南北朝道教文学史的生成、发展形式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