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民族研究》自2001年创刊以来已经连续出版了26辑,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8年开始进入CSSCI来源学术集刊名录,至今依然保持在CSSCI来源学术集刊名录里,是民族学学科*入选CSSCI来源数据库的学术集刊。近几年,《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刊物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学者们的投稿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从2
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称无形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而言的。有形文化遗产通常是以文物的形态出现,主要指历史上的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指现存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以活的形态出现的,非物质文化更注重技能和知识的传承。本书挑选了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有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和调查报告,以期推动我国
本书是一本关于我国苗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普及读本。通过此书可以让读者对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苗族的发展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主要分“东蒙”与伏羲太昊;苗族的启蒙时期—“九黎”与蚩尤战神;苗族的英雄时代—“三苗”与罐兜流放;苗族的衰退时代—夏、商、周时期;苗族处“南蛮”—春秋战国时期;苗族是楚国的主体居民—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羌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传统文化的传承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口授心传和风俗习惯来自然传承。汶川大地震及灾后重建,使四川羌族聚居区普遍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文化环境变迁,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任务变得异常重要而紧迫。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汉民族与陕西文化研究,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研究会协商,于2017年9月14-17日在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汉民族与陕西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本论文集择优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该书稿是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学术精品资助项目。王锺翰(1913-2007)是我国当代清史、满族史学泰斗,历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及民族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兼任历史系名誉主任,满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市历史学会顾问和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本书稿收集王锺翰先生1998年自选的具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多兰)关于草原文化的文化笔记。作为代表性的当代游牧文明研究者,陈岗龙(多兰)多年来一直关注当代人与草原文明的关系——尤其是草原丝绸之路中,游牧文化的深刻影响。本书通过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节日与礼仪、人生轨迹、家庭社会、神灵世界、艺术文化、人文科学等细节,既展示了民间文化研究者严谨的思辨,也表达
本书从族群边界的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畲族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在承认族群客观历史文化的同时,重点研究历史上“他者”(主要是汉族)对“畲”的社会定义以及“自者”(主要为南方非汉族群)自我族群认同的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本书可作为民族文化研究者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项目(艺术学科)《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子项目研究成果。作者从多年不断进行的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田野调查中获得丰富的*手资料,并结合考古成果、地方志、族谱、碑文、二十四史、地方史等文献史料,翔实地研究和阐述我国布依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全书集全面性、科学性、民族性、知识性为一体,内容涵盖布依族的渊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