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尔继承并发展了康德有关形式的思想,把康德用来说明自然科学现象的“图式”发展为广义的能够说明人类一切文化现象的“符号”,把康德的理性批判拓展为文化批判,从而构筑了自己的符号形式哲学体系。作者以宏大的视野在该书三卷中(第一卷《语言》、第二卷《神话思维》、第三卷《知识现象学》)探讨了人类文化的三种主要形态及其建构的核心形
本书是“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维特根斯坦早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经典导读。作者在书中按照原著七大论题的写作顺序对文本进行了逐段逐句的串联解读,并引介多方学术观点,对核心问题及争论段落进行着重探讨。本书还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来源,论述了其对弗雷格、罗素思想的传承与批判,深入地探讨了《逻辑哲学论》的
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及作家,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中,克尔凯郭尔可以说是其中一位比较特殊的哲学家。在他生前,他的思想和著作都无人问津,鲜有人研究,在死后的半个多世纪后,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渐渐凸显。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全面介绍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体系,并将对克尔凯郭尔的学说与生
本书以罗素的理想社会探索为主线,系统阐释了罗素的政治哲学思想。综合来说,罗素所构想的理想国家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选择这一制度,是罗素人性论和伦理思想应用在社会政治上的结果,是他依据人性和善恶价值标准在改造社会现实所做出的选择。如何建构这样的社会?罗素从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现实社会的诸多
或许我们应该预料到,我们在《论预定与恩典》中看到的那种和平主义的教义充其量只能忍受某些令人不安的紧张,这是试图使几十年间都没有办法达成和解的派别达成和解所付出的代价。尽管如此,莱布尼茨在这里所做出的承诺似乎是合理的,与他整个生涯所确立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这种观点的哲学含义既重大,又令人烦恼。在眼下的作品中,莱布尼茨并
本书梳理了早期近代思想家关于“存在”及“自我意识”的重要论述,从思想史和18世纪启蒙运动历史背景两个方面说明了卢梭探讨“存在的觉知”的理论起点与原因;通过对“存在的觉知”进行文本解读,分析了它在三个不同文本中呈现的目的与意涵,澄清了“存在的觉知”与“经验认识”、“本真性”、“幸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揭示“存在的觉知”超
本书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汝伦教授研究德国哲学具心得的代表性论著,研究对象包括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狄尔泰、胡塞尔、海德格尔、卡尔·施密特、伽达默尔、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等近现代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由于他们的思想影响远远超出了德国的范围,因而具有世界意义。作者不是以学院哲学的方式,而是从哲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出发,
卢克莱修的《物性论》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瑰宝,融合了荷马开创的史诗传统和赫西俄德开创的说教诗传统,为此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长诗确立了典范。它不仅与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和奥维德的《变形记》同为古罗马最杰出的长诗,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核心文献,在宗教神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的原子论和唯物论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试图提示解构主义的真正学理意义。作为国内最早介绍解构理论和运用解构批评方法的学者之一,作者在书中从整个后结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背景上来阐释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考察解构主义在当今知识领域产生的必要性。就德里达的代表性文本展开具体分析,追踪其解构思路展开的路线,揭示解构的意义和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