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先生在临习历代草书经典法帖的过程中,潜心研究前贤们草书运笔、结字、谋篇的规律,努力在草书大家鬼神莫测的变化中,探寻不变的宗旨。他从草书快写,连笔、连字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欣赏和临写草书,应以竖行为单位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王宏先生原创设计了三米字格草书行定位法,并运用这个方法,分析演绎历代草书经典的结字规律,艺术特色
水写布临经典碑帖:汉隶《曹全碑》
该书为专业的书法教材,介绍了书法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练习方法和发展历史,并以颜真卿的《勤礼碑》为例讲授书法练习的具体技巧。第一章为“文房四宝——书写工具”,第二章为“碑与帖”,第三章为“书法练习的基本方法”,第四章为“书法略史”,第五章为“《勤礼碑》练习”。
《钱沛云行楷家训经典》选录《诸葛亮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弟子规》、《曾国藩家训》五种经典家训,由书法家钱沛云以行楷精心书写,书后附家训简体字原文对照。所选家训内容博大精深,富有岁月积淀后所散发出的睿智光芒,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钱沛云耕耘书坛五十余年,他的行楷用笔精到、气息醇雅,遒劲俊美,本书的书法更是臻
散氏盘,又名散鼎、人盘,因铭文中有“散氏”、“人”而得名。高二十点六厘米,口径五十四点六厘米,重二十一点三十一千克。传清乾隆初年陕西凤翔出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盘内底部铸有铭文十九行,计三百五十七字,内容为土地转让契约,记述人付给散氏田地,详记田地划界并记载盟誓经过。铭文内容,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一篇极为宝贵的重
毛公鼎,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高五十三点八厘米,口径四十七点九厘米,重三十四点七千克。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山出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最著称于世的是,其内壁铸铭文三十二行,计五百字,是现存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重器。铭文内容丰富,文辞精美,是一篇典型的册命辞,也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和实物。有方家评说,毛公鼎铭文是
大盂鼎,又名盂鼎。高一百零一点九厘米,口径七十七点八厘米,重一百五十三点五千克。清道光初年陕西岐山县礼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形制硕大庄严,内壁铸铭文十九行,计二百九十一字,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对大臣盂的册命。铭文内容,对于研究西周奴隶制社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十九行铭文,通体古朴雄厚,文字高古,法度严谨,字形端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晚期铸造的一件青铜器,高三十九点五厘米,口纵八十六点五厘米,口横一百三十七点二厘米,重二百一十五点五千克。在现存商周青铜盘中,其形体最大。传清嘉庆、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盘内底部铸铭文八行,计一百十一字,记载虢季子白奉命征伐西北强族、获胜后受赏于周庙的情况。有方家评说:铭文语
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是周孝王时铸造的一件青铜重器。高九十三点一厘米,口径七十五点六厘米,重二百零一点五千克。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套七件的小克鼎、一套六枚克钟,另有克盨两件,克鎛一件。大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七件小克鼎中四件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到了现代,汉字不曾消失、不肯遗忘,更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