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途径,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保障。作者于2020年秋季学期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设了“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生课程,在3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主要内容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概论、绿色空间、蓝色空间、棕色空间、
本书通过梳理重大工程管理制度与经验、分析生态环境重大工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重大工程统筹与谋划、完善生态环境重大工程项目库建设、推进落实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全过程管理和项目考核评估的建设方案,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的实现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与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归纳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解析活性污泥、饮用水管道、好氧反硝化脱氮微生物和景观水体微生物生态特征,并结合案例分析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理论在高效菌群/菌株分离中的应用;介绍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针对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多种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和可视化
为倡导公民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和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特组织策划本书。本书内容共分三个部分,先从分析农村环境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概念、意义、相关法律政策和如何关注生态环境进行了阐述;再针对公民参与山、水、林、田、湖、草、沙这七个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日常行为规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
本套书是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组织引进的一套以生态环保为主题、面向青少年的科普知识绘本,其核心思想是“不要奢望让地球为我们创造更多资源,而要更善于利用地球现有的资源”。整套书共十辑(360种)。每年出版1辑(36种),分为七大主题:水、食物、居住、健康、能源、工作、教育,讲述了36则生动有趣的故事。本书为第四辑中的《化
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企业矿业海外投资发展历程,归纳了欧美发达国家矿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案例,基于调研及访谈内容开展了中资企业五家典型矿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研究,综合评估了中企海外矿业项目生多保护效果,并结合行业现状及政策趋势给出了合理的生多保护建议。
本书以纵横两条线多视角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纵向线,主要以历史视角溯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探索,以现实视角概述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体系、创新价值和实践路径,以未来视角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双碳目标”和对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是2000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项目编号:00BZS009)的最终成果。结项鉴定等级“优秀”。出版后,《文摘报》2007年10月21日发表书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2007年(总第36期)发表书讯,《中国文物报》2
本书内容包括: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
本书以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与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线,系统、生动地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途径与方法,主要包括绪论、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及其资源化、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生态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热点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