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变古”为轴心贯穿中国先秦法家思想史,系统性地纵论了先秦法家思想的脉络,并据陈启天先生的主张以管仲、子产为法家思想的先驱。子产“铸刑书”,开启了中国的法治制度。至战国时期,更有魏李悝集诸国法典造《法经》,商鞅、吴起分别实施变法,而兵强国富。后商鞅虽死,其法未变,经数代经营而统一六国。由于公布法而产生罪名与罪刑相符
近代西方文化东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磨合,产生中国文化的变迁,而有现代化和传统主义的冲突。在古代中国也曾发生过从宗法封建制到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和从井田制到公田制的转变,也曾发生过文化变迁。代表保守周制文武之道的是儒家,主张尊君法治新制的是法家。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以恢复宗法封建制结束乱局;法家则主张“
《干常侍易注疏证》,清方成珪撰,据温州市图书馆藏稿本一种、浙江大学图书馆藏钞本一种合并影印。方成珪(1785—1850),字国宪,号雪斋,亦号瑶斋,瑞安人。少博览群书,钻研小学。著有《集韵考正》《字鉴校注》《韩集笺正》《唐摭言校正》等。干宝,字令升,晋散骑常侍,善《易》,史传载其著《周易注》十卷、《周易宗涂》四卷、《周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读书札记类文章的合集,主要围绕涉及易学和经学文献。全书收文10篇,论述《周易》之“易”或释作符号,辨析《周易》“贞”字之义,辨《尚书》令命同字及其本字,论古书缁、纯形讹及其影响,辨《孟子》之“粪田”和粪分通假,论述伯唐父鼎铭文的考订仍有值得商榷处,理想化的“周礼”和孔子—论敦煌吐鲁番唐写本《论语郑玄注》
本书为“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中外文对照本《论语》系列之一。本工程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实施。本书的推出,旨在通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走出国门,为外国友人学习儒家经典、了解中华文化提供帮助;方便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诵读和研习《论语》,搭建“民相知、民相亲”的桥梁,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本书将会
在新旧世纪之交,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就反本开新这一哲学命题,指出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在于抓住当今中西文明对话、激荡的契机,反思、自省其传统,打通古今中西,从而使国人在华夏文明丰厚遗产的基础上重构价值理念。本书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还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儒学自孔子
这是一部以通俗文言文深入解读《道德经》的作品,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本书分为三部分,共计28万字。各部分按照《道德经》原八十一章序列,分别解析。第一部分是“明道解意”,主要对《道德经》的每一章进行原文解读和阐释,帮助读者理解其深层含义。第二部分是“求理悟真”,从更广阔的角度探讨老子思想,提炼出其
本书是陈可抒老师近年心血之作,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庄子解读类专注。书中对《庄子·内篇》七篇的字、句、篇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将原文呈现出来,并且作者在书中进行了结构逻辑性很鲜明的点评,让读者不仅理解了庄子的意思,而且透彻明白地让读者体验到了庄子循环往复、层层递进的文字精妙之处,并且联系到了现实人生的反思。全
《孟学思想史论》卷二沿着历史与思想的双重脉络,批判性梳理了荀子、朱子、王阳明、黄宗羲、戴震、康有为等中国历代思想家关于孟子思想的研究,探讨了他们对孟子思想的推衍与争辩、解释与发展,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思想史意义与诠释学内涵。在书中,作者不仅考察了孟子诠释学的政治学、生命诠释学等面向,还回顾了中外学术界近百年来的孟子学研究论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长期处于“群经之首”的地位。《易学导论》以作者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多年的《周易》授课为基础,以兼具通识性与专业性为目标,将易学基本知识、易数与易象、易卦导读、象数易学、义理易学、图书易学以及易学的传播与影响等丰富主题综合起来,适合零基础的初学者迅速走进《周易》的世界,也能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