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阐义》四卷,清·汪近垣着,咸丰十年(一八六〇)钞本,现藏于南京图书馆。作者汪近垣,江苏仪徵人,清代道光、咸丰年闻名医。幼习儒业,工书法,尤长隶书,同时拜于本县名医李炳门下。李炳字振声,号西垣,行医于楚、越、江、淮问,晚年多寓邵伯镇、瓜州北湖。着有《辨疫琐言》《金匮要略注》《西垣诊藉》等。李炳是专执经方的名家,
本书以中医经典之首《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体系为纲,明确表达了天人相应的生命结构模型五运六气。这是时间空间变化的中国传统表达,即日地月三者在银河系空间位移变化,产生不同时间的能量,光照,温度,气候等,从而影响人的气血,津液水分的运动状态,影响人的生老病死。 这个五运六气对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的影响有其层次,传统表达为神机和
本书对天道、阴阳、五行、四时、六气、八风、一与九、年与岁、时与候、气等中医十大基础问题进行了追溯与考证,充分说明了中医文化基础的合理性、常青性与永恒性,为当下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医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提供了范本。本书作者刘明武先生系我国著名学者,近10年来以其深厚的国学基础与独特视野,将地质学中有其矿必有其因
本书通过对《诸病源候论》一书的钩玄提要,论述了从抽象到具体这条法则,涉及的中医临床实践诊疗思维活动中,三种认识状态和两条思维路径。指出了医家临床实践认识疾病本质及运动规律时,在诊疗思维活动逻辑上升的过程中,要解决逻辑起点、运用逻辑中介和把握逻辑终点的问题。作者作为研究者、探索者,试图阐明自己对从抽象到具体这
《生命重在平衡》从中医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出发,结合作者多年来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对生命平衡的科学内涵做了深入浅出的探索,并引证了国内外大量新颖研究成果,较系统、全面地对生命健康的新理念,提出了重在平衡的崭新理念和许多新见解。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分为七章,重点论述了生理平衡、心理平衡和社会适应平衡。既有科学理论的可靠依
本教材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创新教材之一。全部内容共九章,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中药与方剂、中医常用护理技术,主要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简要、图文表并茂。
《医林改错》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著。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中医临床医学有重大贡献。从《医林改错》问世到现在,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学术思想,并扩大了其中卓有成效方剂的临床应用范围。本书作者以《医林改错》原方为载体,广泛收集诸方医案多达400余例,详细记述了其诊治经过、辨证思路及遣方用药,分析总结了所选处方的
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中医杂病学典范,揭示疾病的病、理、方、药之神作。方剂主治明确,配伍严密,药味精炼,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
刘炳凡先生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着力甚多,对《伤寒论》颇有研究,本书是刘老对《伤寒论》研究较为全面、系统的文献整理,有重要学术价值。本书参考有关资料达540余种,并将刘老数十年临证、理论研究的体悟,穿插于行文中,在讲述经典的同时,系统展示了刘炳凡先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功力。
秦伯未(1901~1970年),原名之济,号谦斋,上海市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诵读医书。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秦伯未金匮要略杂病浅说》是秦伯未老先生的经典著作之一,该书原为1957年中医杂志连载,所列的病类分为痉病、湿病、暍病、中风、虚劳病、消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