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著结合当代成矿理论与现代高新综合勘查技术,综合成矿建造分析、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方法与计算机GIS信息技术,提出了一套矿床模型综合信息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研发了配套的二维、三维矿产资源定量预测软件系统MRAS和MinExplorer,系统化的实现了从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系统分析出发,综合利用多元地学数据进
该著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星机地协同的大地震灾后灾情快速调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7YFC150090403)科研成果,该项目研发的地震应急救援协同联动信息服务系统通过采集和传输各类灾情及其空间位置信息,实现地震灾区公众、现场指挥部和协同联动成员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提高协同联动信息融合度,消除“信息孤岛”
论文集上册天体力学中的轨道要素变化理论包括经典天体力学、相对论天体力学、变质量天体力学、变引力常数天体力学和人造卫星天体力学中轨道要素变化五部分内容,体现了理论力学、变质量力学、广义相对论、引力常数变化和电磁学在上述五类天体力学方面的应用;下册包括地球自转理论、太阳自转理论、恒星自转理论、脉冲星自转理论、双星同步自转理
为了提高对地下流体异常识别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程度,保持异常判定方法的继承性,明确异常判定指标的意义,自2015年以来,地下流体学科逐步完善了学科预测业务体系。地下流体预测业务体系几乎涵盖了地下流体学科所有业务环节,主要通过梳理各类异常核实报告、年度会商报告、《中国震例》、论文论著等,整理成相关数据库供学科分析预报人员在
《中国地震年鉴(2019)》设置八个栏目:专载、地震与地震灾害、防震减灾、科技进展与成果推广、机构人事教育、合作与交流、计划·财务·纪检监察审计·党建、附录。内容包括国务院和中国地震局及省级机关印发的有关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法规和文件;中国及全球一年来地震活动的综述及国内各地地震活动性及破坏性地震震害的宏观考察;中国地震
《中国地震年鉴(2015)》设置八个栏目:专载、地震与地震灾害、防震减灾、科技进展与成果推广、机构人事教育、合作与交流、计划·财务·纪检监察审计·党建、附录。内容包括国务院和中国地震局及省级机关印发的有关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法规和文件;中国及全球一年来地震活动的综述及国内各地地震活动性及破坏性地震震害的宏观考察;中国地震
本书是关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的专著。书中系统阐述了有关这些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灾害发生的原理和机制,各种灾害的类型、强度和影响范围,灾害的预测、监测、预报和预防等。
本书集聚编制者五十余年冰川测绘工作成果、运用先进的制图理论和技术,科学地向读者悉数展现了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7处山地和39座山峰。图集由序言、绪论、自序、7幅大比例尺极高山地图及相应的文字介绍组成。地图以蓝绿色系的冷色调地形晕渲展现了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表形态;文字从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地层概况、自然地
《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对海原大地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全面论述了海原大地震震害和等震线图、震源机制、地震序列、震前异常、地震断裂带和地震构造背景等,首次给出了极震区为北西向的海原大地震等震线图,纠正了1921年起初发表的等震线图极震区为北东向的错误,《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的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书基于吉林大学青藏高原研究中心团队在西藏唐加-松多地区多年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以唐加-松多蛇绿混杂岩、拍日岗洋岛残片、二叠纪岩浆弧、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弧、直孔-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楔顶盆地等古特提斯洋最南部分支洋盆或局部洋盆俯冲、闭合、拼接碰撞的产物为研究对象,以西藏唐加-松多古特提斯洋演化相关的主要物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