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写布近临大字帖 王羲之《兰亭序》
《隶书三字经》是一本以《三字经》为内容的一本隶书字帖。主要面对书法爱好者和学生读者使用。
全書自首迄末,無一破損,神完氣足。書風飄逸空靈,筆畫圓潤秀勁,端正古檏,用墨濃淡相宜,行筆運腕,點劃之間,既存顏之形貌、顏之神韵,又獨具自家書法風範,是其楷書中精湛之作。
《天下墨宝: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其法出自懷素狂草一派,全長數丈,一氣呵成,筆勢奔放流暢,變幻莫測,頗為壯觀。是繼張旭、懷素之後的杰作。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在《庚子銷夏錄》中指出:『徽宗千文,書法懷素。』當代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雲:『此卷草書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騰猿過樹,逸虬得水;有的或連或絕,如花亂飛;有的若枯鬆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以字行(一字徵仲),號衡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吴門書家』的代表書家之一。從文氏一生書法學習看,本應禎、沈周、吴寬對其影響較多,並上溯晋唐。擅長隸書、楷書、行書,尤精工小楷書,時有『小楷名動海内』之譽,文徵明書作大都不激不厲,温文爾雅,是吴中地區一位優秀的職業書家。
这件『高上大洞玉经』书于大德九年。全卷近四千七百字,无一笔懈怠,其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神彩飘逸。书写此卷时,书家年已五十有二,正值壮年,加之其虔心向佛,此书诚是一件传世精品之作。这卷纸本墨迹,纵二十九点七厘米,横四百五十七厘米,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
林汉涛,1940年生于桂林,是我国已故著名金石篆刻家林半觉之五子。书画篆刻家、艺术评论家、文史学者。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从唐醉石、徐松安先生习书法,从林半觉、马万裹先生治印,从王霞宙、王振铎先生功国画。林先生是我国南方焦墨山水昼坛的重要代表,作品以桂林城景及两江四湖马多。近年开创『硬玉挥洒性篆刻』成为引领鸡血玉
李岚清把制作家具等剩下的边角料用做印材,并采用传统的漆器工艺和现代的喷漆工艺加以装饰,变废为宝,创制出精美的漆艺印材,在这些印材上,创作出精美的篆刻作品,篆刻园地就多了一个新的品种——漆艺篆刻。《李岚清漆艺篆刻艺术》一书收录的就是李岚清的这些作品。
《千字文》即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南朝梁武帝时期(502—549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中国历史上第1篇《千字文》。 《千字文》四言成韵,千字不重,流传甚广。一般情况下,要写文章,总是先“立意”,而后才有文章,文以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