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吏治史料·三编(乾隆朝)·肃贪案例》,收录了乾隆朝档案史料3万余件。乾隆统治期间袭父、祖之余荫,继承前代的政策,宽严相济,允执其中,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其文治武功,业绩卓著,迎来了清朝的全盛时期。但晚年吏治渐趋腐败,乾隆末期清朝衰落初现端倪。本辑从钦定大清律例上、钦定吏部处分则例、钦定吏部则例、军机处上谕档、
国民参政会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合作的产物,在中国抗战目前发生过相当重要的政治影响。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1日向国民党提出关于建立民意机关的提议,同年4月在汉口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设国民参政会案》,7月6日,国民参政会届次会议在汉口开幕,宣告国民参政会正式成立,一届一次会
本书主要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尝试引入西方代议制(国会制度)并对其进行改良的历程。自晚清设立资政院以来,近代中国便设立民意代表机关,但代议制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本书分成三个部分,共十二章。前两部分(至七章)乃是检讨晚清到民初国会运作的缺失,作者以宪法学与比较法为视角,检讨资政院弹劾军机案的不法、民初国会垄断制
本书以晚明中国一些地区的慈善事业作为讨论重点,考察了当时的地方政府、精英与民众的关系以及道德权力的运作机制。慈善作为一项正义之事业,能够突破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展现生活在帝制国家下的多数人对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作者不受缚于西方主流的研究范式,尽可能从广泛的史料出发,以晚明危机中的慈善事业之兴起为主线,探讨晚明的经济
本书为明史研究领域专题史研究中的一部名著,始作于1945年春,完成于1948年末,首次出版于1950年。因其研究深入严谨,信而有征,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至今仍是研究明代政治的重要参考书。作者从各个角度详细介绍和评述了明代的特务统治,包括特务机关的设置,以及特务机关对政治的控制、对经济的搜刮、对军事的监督、对官员的侦缉
该书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及演变轨迹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书中共分为六个章节,总体说来,即主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周代各个时期不同(贵族)层级的宗法制度作尽可能细致的考察,理清宗法制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归纳每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探讨宗法制度演变的表现与
本书是利用黑水城文献对元代地方行政运作首次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在对国内外学界有关成果进行系统而周密梳理的基础上,本书对相关成果的价值、影响、突破或不足等进行中肯评价。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通过细心爬梳800余件汉文、蒙古文黑水城文献,检出保留其中的大量不见于传世典籍的元代地方行政体制的细节,结合新发现的国图藏《魏书》纸背
20世纪初,封建农奴制度下的西藏地方内忧外患严重,同时,清政府对西藏的主权也受到威胁。在此情况下,清朝官员张荫棠出任驻藏帮办大臣,在西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近代西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书主要依据张荫棠藏事奏牍,相关驻藏大臣的藏事奏牍,光绪、宣统两朝实录、上谕,军机处、外务部档案,西藏地方档案以及英国俄国解密档
本书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所举办的“权力与秩序:帝制中国的社会治理”系列学术讲座的讲稿结集。全书收录阎步克、包伟民、张剑光、侯旭东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的讲座报告,分为三个专题:“帝制体系之方向认知”,主要从官制、经济与社会三个方向讨论帝制下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社会架构之运行机制”,讨论帝制“国家”是如何运行的,
本书共八章。第一章对西藏驻京机构设立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论述。第二章论述了西藏驻京机构的创设、完善与组织构成,以及西藏驻京机构的级别、经费和日常工作情况等。第三章论述了西藏驻京办事处和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的历任处长及一些主要职员。第四章至第七章深入讨论了西藏驻京机构的历史作用。第八章论述了西藏驻京办事处和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