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报》同仁从事的,多属体制外研究(建议不用民间研究这个说法,因为容易被理解为与民间文学同一层次的东西)。体制外研究有自己的优势:上面没有婆婆压着、管着,大家不为名、不为利,全以兴趣为动力,想读啥就读啥,想写啥就写啥(同时意味着不想写的东西可以不必费心硬写)。这也就是天乐吧庄周说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则可知天
冀东文学作家,在文化传承上属于冀东区域文化,冀东区域文化是其创作的本质要素,而冀东作家作品又是冀东区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冀东区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出了冀东文学作家群体和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可以说冀东区域文学中的作家所置身的冀东区域文化土壤为其创作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基因模式,它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心理、文本气质、审美意识
《白话文学史》为胡适著述的简明中国文学史通俗读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全书为白话文写成,明白流畅,质朴风趣。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 本书是内容由胡适依其1921年在教育部国语讲习所的讲义稿经多次修订而成。于1928年由新月书店出版。此书以西方文学进化论思想为指
本书以“中国文学史”学术体系为中心,在交错的文化史视角下,探讨随着十九世纪在欧洲诞生的国别文学史知识体系的传播,作为一种现代人文学术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如何受到明治时期以来日本的中介影响,在中国逐步建立其范式,完成现代转型。旨在通过对中国文学学科的反省与文学史学的理论建设,为解决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寻找某种突破与途径,为
《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晚明至五四:文人思想转型背景下的文学新变》从传统文人意识的消解人手,勾勒出了从晚明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以及到现代转型的基本轮廓,而这一过程是从中晚明以来直至晚清、五四。
本书系以白话文论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的思路和框架揭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打破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将视野伸展到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拓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研究方法上注重纵向的考查与横向的比较,跳出历代文学评论家传统的思维偏见,以全新的审美观
台静农长期讲授中国文学史,曾拟撰中国文学史稿,以求善求全,未肯刊印发行,多年来仅以稿本与手抄本的形态在少数学生间传阅,最终由台大中文系何寄澎教授主持整理,历时三年而成,先后修订,其简体中文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
本书用讲课的语言表述基本的文学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使学理的逻辑性与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起;重点突出,兼顾“点”“线”“面”,使学生了解清晰的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重点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流派、文学期刊及重要的文学思潮与论争。
20世纪文学理论以形式主义为主流,从1910年代到1980年代,形式主义在文学理论领域雄霸了大半个世纪。俄国形式主义将语言形式的“陌生化”奉为文学之为文学的标准,将“文学性”归结为不断延续的语言形式创新问题,在当时为文学本质的本体论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此后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文论等沿
鉴于在汉英文学翻译及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等方面的研究仍十分匮乏,《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库: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作品英译史研究》试图从性别视角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英译史进行研究。 全书对翻译史研究及性别视角下的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研究问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