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天津文学,既是中国沦陷区文学的一个基本构件,也是天津文学研究不容或缺和不能回避的重要部分。尽管有各种问题存在,如抗战时期沦陷时期的天津文学创作成相对薄弱和分散,有些作家、作品存在着争议且资料缺失严重等等。但这不足以成为忽视和抹杀抗战沦陷时期天津文学的理由。我们本着还原历史的目的,努力探索抗战沦陷时期天津作家生
从地域文化的视阈来审视文学演变的内在规律,可以说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由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齐鲁文学演变》一书,以悠久灿烂的齐鲁文学和深厚雄浑的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野和大文学观出发,在融通中追求创变的思维和结构模式,整体形式上则是
本书首先确认了山东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然后,以具载重要全局意义的优秀诗人、作家为主线,由之联系相应的创作流派,进一步清理出不同历史文化时代的主流走向,并揭示文学现象背后的规律,给出恰当的审美判断。
由王淑梅主编的《中国文学简史(十三五高等教育秘书学专业本科系列规划教材)》包含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为厚重博杂的内容。本教材以简洁精练的笔法勾勒出中国文学史清晰完整的发展脉络,又对每个历史阶段*具代表性的作家、文体进行重点深入的分析,做到点面结合;同时突出对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使作品和文学史互证。本教材具有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来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考,内容涉及文学史研究的框架问题、重要概念的生成、作家创作的思想资源以及文本细读的方式等。它将反思性的批评,带入到对已经固化的文学史现状之中,通过问题探讨、与研究对象对话等方法,试图寻找不同于常见研究范式的进入路径。
《文体问题——现代中国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杂志(1911-1937)》以1911-1937年间中国的文坛和文学期刊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中国那一历史时段的文学环境,以及一些具体事件、人际关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走向的影响。
本书是杨义先生的论文集,包括杨义先生对部级干部讲的《重绘中国文学的历史地图》及关于《论语》、诸子、李杜、苏轼方面的新稿等,是对杨义先生一向主张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理念的深入和发展。
俄国著名汉学家王西里院士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纲要》问世于1880年,是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专论,比英国人翟理斯(A.Giles)的英文本《中国文学史》早了21年,比国人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撰写并出版的国文讲义《中国文学史》也早了24年。即便在今天也仍然可以打开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片天空,同时,也是世界汉学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