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图文本)(套装共4册)》是清乾隆初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法帖。【三希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内,清高宗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收藏于此,视该三帖为希世珍宝,因而得名。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受命编次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书家的墨迹钩模镌刻,取名《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图文
戊辰年(1988年)钤印本,连史纸线装六册附函。本套书为钱君匋辑自藏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刻印而成,收印五百余方。最后一册为四十名家,陈曼生,赵次闭,张廷济,吴熙载,齐白石,赵叔孺,钱瘦铁,邓散木,韩登安等治印。该谱选料考究,钤拓精良,装帧设计乃钱君匋亲自而为,殊为珍贵,今人有"建国后印谱看钱君匋"之说。本册为赵之谦卷
戊辰年(1988年)钤印本,连史纸线装六册附函。本套书为钱君匋辑自藏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刻印而成,收印五百余方。最后一册为四十名家,陈曼生,赵次闭,张廷济,吴熙载,齐白石,赵叔孺,钱瘦铁,邓散木,韩登安等治印。该谱选料考究,钤拓精良,装帧设计乃钱君匋亲自而为,殊为珍贵,今人有"建国后印谱看钱君匋"之说。本册为四十名家
《曹全碑学习解析》以出土原拓本为蓝本,经过筛选、归类及特殊的技术处理后,翻制成墨迹,并配以米字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并且掌握字形结构以及笔画定位。另外,还专门设计一些创作练习范例,力求通俗实用、循序渐进,让初学者一边临摹字帖,一边创作书法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希望能适合中小学校及书法培训学校的教学使用,成为广大青少年书法爱
张弼草書千字文
本书收元代书家周伯琦篆书“宫学、国史二箴”和泰不华篆书“陋室铭”两件墨蹟。
《馆藏国宝墨迹:宋克书进学解·书谱》收明初著名书家宋克两件傅世精品名迹。一为草书韩愈「进学解」,一为书「孙过庭书谱」。其书「进学解」时,年仅二十三岁。有方家评述此作,在今草中间有少许章草结体和用笔,筋骨强健,磔昼变化丰富多姿,展现出书家师古出新的艺术造诣。此卷纵三十一点三厘米,横四百六十七厘米,现藏于故官博物院。
公元前二百一十九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刻辞于石上。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又刻诏书于同一石上。据传秦始皇辞和二世诏书均由李斯书。宋代大观二年(一一O八年)春,刘跛随乡人登临泰山,探访秦代刻石。时隔五年,刘跛再次登上泰山,宿于绝顶,查看并传拓泰山刻石。据其记述,这块刻石埋置土中,高不过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广狭不等,皆
中国画尤其是卷轴画自诞生之始,原本并没有题诗或题字,大多只落一名款,而且多在角落。后经过宋代苏东坡、李公麟、元代赵孟颊等大力倡导,文人画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文人的介入赋予中国画更多意蕴,绘画再不单纯是一种技艺,而是文人抒发胸怀、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更是一种相互唱和的雅玩逸趣。故而即便是寥寥几笔的一抹远山,抑或是精描细
唐代,太宗皇帝令購求王羲之書蹟,並按類將其聯綴成卷,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其中有一卷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被人稱為「十七帖」。「十七帖一原蹟早已隻字無存,只有刻本及幾件唐人臨摹本單帖墨蹟留存於世。古往今來,「十七帖一刻本一直是習書者追踪書聖王羲之,學習其草書的最佳範本之一。為幫助讀者臨習此帖,編者將藏於日本束京國立博物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