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探讨文学实践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动因,厘清文学发展脉络与趋势,在篇幅和结构设置上都紧密贴合教学实际。本次修订拟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最近成果,并在体例设置上进行适当调整,突出老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文学史教学发展趋势。
远古文明第一章盘古新议第二章盘古地图、比较及其价值第三章司岗里神话母体的内涵及其价值第四章伏羲新考国风民俗第一章国风中的生产问题第二章国风中的交通问题第三章国风中的居住问题第四章国风中的饮食问题第五章国风中的服饰问题第六章国风中的审美问题第七章国风中的歌舞问题第八章国风中的崇拜问题第九章国风中的祭祀问题第十章国风中的婚
由洪治纲所*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十五讲》一书广泛吸收了中外学者的*新学术成果,具有丰富的资料信息,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补充。
《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这一课程而编写,打破了古代文学史叙述的常规视角,分为三编: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能有效帮助学生立体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
编年史,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的历史记录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记录了1895年至1949年之间的文学大事,是对该时期文学脉络的细部梳理与整体呈现。本套现代文学编年史共11卷,历述五十余年间的文学史实、作家作品等客观风貌,具有重要的学术资料性。《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1895-1949第五卷1924-1926)》的叙
编年史,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的历史记录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记录了1895年至1949年之间的文学大事,是对该时期文学脉络的细部梳理与整体呈现。本套现代文学编年史共11卷,历述五十余年间的文学史实、作家作品等客观风貌,具有重要的学术资料性。《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1895-1949第四卷1920-1923)》叙
《云南旅游文学知识》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提高旅游相关专业本科和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素质和从业能力为目标,以时代发展为线索,分单元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创作背景的云南旅游文学作者和作品。本书荟萃了云南历史上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文学作品并进行了全新的注解和诠释,配合“知识链接”和“旅游百科
抗战时期的天津文学,既是中国沦陷区文学的一个基本构件,也是天津文学研究不容或缺和不能回避的重要部分。尽管有各种问题存在,如抗战时期沦陷时期的天津文学创作成相对薄弱和分散,有些作家、作品存在着争议且资料缺失严重等等。但这不足以成为忽视和抹杀抗战沦陷时期天津文学的理由。我们本着还原历史的目的,努力探索抗战沦陷时期天津作家生
从地域文化的视阈来审视文学演变的内在规律,可以说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由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齐鲁文学演变》一书,以悠久灿烂的齐鲁文学和深厚雄浑的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野和大文学观出发,在融通中追求创变的思维和结构模式,整体形式上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