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国力一落千丈,唐廷在平叛过程中抽调了大批的西部驻军,西部各地逐渐被吐蕃吞并,但河西走廊的人民早已将自己视为唐朝人,他们向往大唐的生活,在被吐蕃统治六十余年后,依旧不忘故国,举起义旗,以归义军为名,与长安遥相呼应。
法国伯希和探险队1908年继英国斯坦因之后到达敦煌。伯希和精通汉学典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彻查了藏经洞文献,按照四项原则(非通行佛教经籍、有年代题记的写本、古籍和民间写本、胡语藏语写本)收买了总约8000件写本,其中4000件藏文编号,4000件汉文编号,包括粟特文、回鹘文、于阗文、希伯来文等。除了零星刊布以外,
本书集中展现数百件良渚文化石器实物,造型精美、工艺,作者从专门角度切入研究整理记录民间的实物资料,宣传介绍良渚文明,为研究良渚石器的造型和功能、特征及价值提供一手研究资料。意在推动深入研究良渚文化传统工艺发展演进规律,以及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价值与地位,同时也为宣传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普及读本。
歙砚,又称龙尾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做过极高的评价,此后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歙砚也无不喜爱与赞美。千余年来,历史的发展与歙砚的嬗变相互交辉,不同时期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在歙砚上都通过雕刻技艺和造型纹饰而留下了清晰的印迹,歙砚的
本书是2022年武义县博物馆“仁山:浙学胜地明招山”展览的配套图录。整个展览以吕祖谦及明招山为中心,展出相关碑拓作品40余幅。每幅碑拓,又请书法家题写题跋。本书即是在“仁山”展览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但比展览作了内容上的深化。本书邀请郑嘉励、方爱龙等人撰写相关研究文章,从考古、历史、文献、艺术等不同角度,对吕祖谦家族墓、婺
本书尝试运用珙县僰人岩画基本元素,裂变获取多种运用模式,再使用不同的运用模,将川南珙县僰人文化元素应用于景观小品设计,实现有效借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地方民族文化,宣传地域特色的设计理念,以文化自信激励设计前行,再以设计解读文化。
本丛书是在1995年出版的《楚学文库》基础上,补充近年来的重大考古材料,吸收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增加新的图书品种,编修而成的一套大型学术丛书。全面总结了楚文化考古、历史、民俗、古文字、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一系列发现和研究成果,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楚文化生成、演变的过程与规律,展现了楚文化辉煌的成就,揭示了楚文化独特面貌
海南省博物馆历经39年,共征集到藏品12164件,其中一级文物51件,涉及海洋文明、地方历史、民族民俗、沉香、花梨木较多,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馆藏结构及藏品类别,为海南文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书为海南省博物馆“天涯觅珍——海南省博物馆征集成果展”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多年来在广州市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有的重要发现被评选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出土了各类文物数以万计,主要是陶器、石器、瓷器、铜器等。为了向社会大众介绍广州市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搜集了各种文字资料、图片,
《广州文博》系列是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出版物,2007年起在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本丛书作为广州市文物博物研究者一个公开的学术园地,致力于探讨不同历史时空下的各种历史文化现象,收集和整理馆藏历史文献、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