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来,内蒙古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高投资拉动下取得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偏弱。伴随着高投资、高增长,而消费率处于持续大幅度下降状态。深入研究内蒙古消费率持续偏低的问题,对于重构内蒙古经济增长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增强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改善民
世界经济舞台的一幕幕总是充满跌宕和意外。为此,中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课题组自成立(2008年)以来,以季度为单元,始终关注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各国财政收支及风险情况、宏观调控的搭配框架,以及财政政策的运行和调整方案等做了深入的跟踪分析,形成了系列季度报告。通过对各季度报告的整理编排,课题组每两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时期,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变化状态、趋势、影响因素以及三者统一的实现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对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形成机制和实现条件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耦合理论视角构建三者耦合的分析框架。基于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聚焦两个主要层面:其一,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方式转变、机制创新等具体制度建设,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理论问题;其二,探索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市场法制等基本要素的系统构建,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两个主要层面彼此制约、并行不
本书创造性地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领域关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的前沿原理和方法组合,解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多元化作用机理,深刻解读我国当代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在机理,分析了不同空间格局视域下的增长效率差异及原因。
本书在引入了动态性的空间经济学视角下分析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在空间中体现的经济增长效率集聚与地区差距问题。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部分在界定经济增长效率集聚和地区差距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论证了效率集聚与地区差距相互作用的总体分析框架及其具体作用机制。第二部分则主要测算中国地区差距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状况,测
《国际经济合作(第二版)》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必修课程。第二版在基本保持上一版章节框架的基础上,更新了书中所用数据,增补了相关政策法规,以更及时地反映各种方式的国际经济合作活动的发展状况,更好地指导国际经济合作实践。本书既研究和分析了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政策与主要方式,也介绍了各类国际经济合作业务的操作知识。涵
发展创新型国家,进行集约化生产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虽然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省区市在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这将导致我国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平衡,*终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本书在对我国各区域2000~2013年在自主创新投入和产出方面的现
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要议题,福祉地理学以福祉空间非均衡性为研究核心,为探究区域发展空间均衡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本书从福祉地理学视角构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分析框架;提出鄱阳湖区“滨湖-外围-流域”空间嵌套区划方案,分析鄱阳湖区福祉不平衡格局及其演进特征;对鄱阳湖区居民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分析
本书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应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预测模型对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GDP、投资、消费、进出口、M1、M2、新增贷款、社会融资总额、CPI、PPI等)进行了季度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GDP增长6.7%左右,比上年略微减少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和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