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如下内容:第一,近代诗歌创作与诗歌叙事传统综论。第二,近代旧体诗创作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近代转型的助力。第三,近代新体诗创作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近代转型的助力。第四,近代新旧体诗歌创作在诗歌叙事传统中的融通。第五,近代新旧体诗歌叙事传统理论和观念的总结研究。
本书作者在蕴藏着无数诗歌瑰宝的《全唐诗》尾卷中,摘出那些及其小众的神仙诗,深度挖掘藏在诗句里的极致浪漫。本书凝集沉淀了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折射出唐代人们的幻想和渴望。
本书撷取《诗经》中的经典之作,解读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众女子的爱恨嗔怨,苦辣酸甜。透过《诗经》时代女子的命运,解析礼乐制度下的祭祀、战事、婚嫁、农事、风俗、人情……让曾经书写吟唱过这些古老歌谣的人重新活过,得以呈现生命之厚和时间之薄。沧海桑田,沉淀下的是人事,亘古不变的是人情。读《诗经》,沿着这些美丽的字符看过去,千
《中国诗歌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所创办的大型学术丛刊,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诗歌研究。自创刊号起,先后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栏目。其中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为特色栏目
本书集赏析、研究楚辞为一体。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对楚辞历史渊源的概述,并以屈原作品为重点进行赏析。中篇是对历代楚辞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下篇是对《离骚》《九歌》《九章》全文的翻译和注释训诂。 本书尽可能吸收前人的成果,最大限度地采纳王逸、洪兴祖、朱熹、汪瑗、王夫之等人的成说,尽量吸收郭沫若、闻一多、游国恩、姜亮夫、朱季
学术界对于白先勇的小说、散文创作研究得比较多,而对他丰富的戏剧影视创作,则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2021年11月,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协办,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书稿精选了这次研讨会上的优秀论文,展现世界著名华文作家白先勇先生
55万字;50幅图,彩插。罗周,国家一级编剧,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中国编剧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最年轻的获得者。 书里包括罗周创作谈与精选剧本(十几部),是她的第一部著作。
本书是对王蒙小说中的未来叙事作整体性研究的学术专著。“未来叙事”与“未来”的双重含义是本书的切入口。未来叙事具有与“未来”相关的所叙内容与叙述方式两个方面。本书以哲学符号学中填补“认知差”的理论视角,将王蒙小说中的未来叙事划分为三种类型,考察人物所构想的不同“未来”之间的关系。以叙述学和叙事形态学作为概念工具深入小说中
专著包括绪论、本论(共八章)和结语三部分,以唐诗修辞现象的演变及其根源作为研究对象,对主要修辞手法和言语风格用于(或见于)不同时期、不同诗体、不同流派、不同题材唐诗中的特点和变化进行了纵横相结合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考察主要着眼于不同历史阶段唐诗修辞现象的描述、分析和比较,对与前后朝代具有明显承传关系的某些修辞现象,如
本书从儿童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全面梳理总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发展源起、阶段、规律及成就,揭示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作品多祥性,以及民族性与地域性、儿童性、现代性深度融合等特征,展现民族气质与情感,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究我国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创新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