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儒、道、墨、法四家为主,在介绍其思想学说的同时追溯其发展历程及在历史上的作用,并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发展,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问题。 本书可供相关专业学生阅读。 本书目录 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漫画中国史·熊猫战神》第一辑共4册,通过16位战神、40余场重要战役、160多个文史知识,讲述了从春秋末年到东汉700余年的历史。本册《战国争霸》是第二册,收录了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四位战神,他们分别是赵国的守护战神廉颇、窃符救赵的侠义公子魏无忌、令各国诸侯都闻风丧胆的“歼敌之王”白起,以及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通过战神
本书涵盖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10个主题,包括节日文化、名胜古迹、饮食文化等,特别关注湖湘文化和一师文化。全书注重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的结合,注重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习俗做全面的考察,帮助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基本特征有所把握。还为读者如何运用文化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供实例,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其文化自信。帮助读者
本书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委托,由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陈靓教授的国家社科重大专项“二十一世纪欧洲中国学研究”项目组负责,对在华来自包括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在内的18个欧洲国家,全面覆盖5个欧洲区域的欧洲留学生的学术对谈集。本书由20篇学术对谈文稿构成。《对谈录》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传统汉学、中国问题研究
本书是面向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及海外华人群体编写的中国文化教程。教材依据《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编写,分为三大模块共12个文化项目:模块一为社会生活,模块二为传统文化,模块三为当代中国。依据典型性、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适用性五大原则挑选“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案例,在配套练习中加入讨论、文化体
本书以国际友好城市为视角,以中国与印度两国友好城市(省邦)为例,分析中外民间文化交流,通过分析国际友好城市在两国民间文化交流中的实践活动,探究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取得的成果及其对国家形象、地方城市形象与双边关系产生的影响作用,并就当前国际友好城市民间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探讨,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本书内容主要包含七
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中国传统教育、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发展历程的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又对传统文化重点领域进行了介绍,旨在通过对本书的学
《东域纪程录丛》是19世纪中叶问世的汉学名著。它记录了中世纪末叶以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过程。该书于1866年初版时分为两卷,1913-1916年修订时分为四卷,即后来看到的规模,但增补的内容主要是注释,基本游记资料并无增加。第一卷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本著作各卷所涉及的相关作者及其著作中关于东方特别是中
本书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核心理念、文化瑰宝3个部分展开。上编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主要回答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个问题;中编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主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个人美德、社会公德、国家大德3个层面展开;下
本书尝试从科尔曼船型模型出发建构解释以上共同体变迁的宏观-微观理论框架,从协作这个共同体形成的宏观现象入手,分析了前置条件、触发因素和调适强度等结构性因素,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进而概括出需求结构、社会组织化程度与权力、技术水平等多个影响协作行为的机制性因素,共同构成共同体变迁的解释框架。本书为社会学与考古学两大学科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