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HAJournalofArtHistory(国际艺术史学会学刊)旨在为世界各地艺术史研究学者创造一个展示自己学术成果的平台,以此促进国际艺术史研究与艺术史教育的交流与发展。主编PeterJ.Schneemann(彼得施内曼)和ThierryDufrne(蒂里迪弗勒内)选取由中国、瑞士、墨西哥等七个国家的十五位学者完
本书为作者李安源就历年来发表的关于明清及近代艺术史研究精选而成的文集,主要包括《画不可熟还是画不可不熟?董其昌生熟论辨析》《董其昌的葵花宝典》《王鉴生年考》《王鉴家世考》《羸羸然若丧家之狗八大山人<荒崖策蹇图>祛疑》《不遇文人的历史对话<绝峤临风图>中的赤壁意象》《菊与丝常玉的思乡曲》《张爱玲色系》《刘海粟与蔡元培交往
美人、英雄、圣贤、天选之子;恶人、凶手、复仇者……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终有一死的命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反抗、接受和迷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神秘、深刻的话题,也是无数艺术作品的母题。在《凝视死亡》中,艺术史学者秋鹭子将以众多亡者汇聚出另一个文艺复兴。 我无意写一部巨著,我想做且能做的,是透
20世纪60至70年代,也被认为是西方当代艺术的开端,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90年代,冷战结束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接着,不管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的概念都不断地受到质疑,更加前卫和多元开放的当代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美学,艺术变得更包容,并在不断地变化中,打破了自身艺术领域的限制,参与到各个领域中
700幅精美图片,500个内容标题,轻松厘清30000年西方艺术脉络; 由视觉到观念,全面理解人类文明进程。 本书按照时间线索和文化脉络,记录和阐释从史前到当代西方历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现当代的新媒体和观念艺术等。作者注重图像分析,内容深入浅出,帮助读者理解艺术,解答“什么是伟大的
1939年,艾斯勒接到牛津大学委托撰写一本论电影音乐的著作,研究的目标是考察电影和音乐、自然音响和人工合成声音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新的可能性。本书即随这项计划问世。本书首版于1947年,借用新版导言作者麦卡恩的话说,在其首版之时,“就其对商业电影及电影配乐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本质特性与潜力的理解而言,乃是一份独特而极富
本书以整个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对西方美术史及重要的美术理论文献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简明介绍了不同时代西方美术史著述概况及其作者的生平和艺术思想等内容,进而选译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的相关文献,按照时代分为7个部分——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借此,读者既
本书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章、第2章,为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研究部分。该部分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艺术产业价值链及其演化路径、艺术产业集群及其演化路径、艺术产业集群价值链及其演化路径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借鉴艺术产业集群、艺术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和特点,界定了集群视域下艺术产业价值链演化路径的内涵、范畴和特征,并提出了
本书系艺术史学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国内首次系统梳理了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通史撰写状况,将十三部尚未译介的英文版中国艺术史专著引介到国内学界,以期以直接材料补充研究需要。同时,探索文学参与视觉艺术史建构的意义和西方学者对文学与视觉艺术关系的理解;通过本体与建构的差异比较,促进跨文化研究中双向交流与对话机制的形成。全书分
本论文集收录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国宗教(以佛教、道教为主)美术史、中国书法史与藏族美术史等学术研究领域;拟组织10-15篇、每篇1万字以上的深入研究性文章,分中国古代美术文献、美术史论,佛教美术史、道教美术史,藏族美术史、书法史等栏目。不乏重点项目的研究,本论文集主要用于中国美术史学术研究,为进一步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