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勇有谋的帝王。两千多年前,他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他使蒙恬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帮助他建立丰功伟绩的,正是勇猛的秦军。秦军到底有多厉害?他们使用什么武器?有哪些兵种?是怎么打仗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埋在了陕西西安临潼区的一个小村子里。本书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脉络,
中国机制铜元作为近代流通货币行用,只有短短的五十年的时间,却改变了中国三千年以来的钱币铸造模式,成为一头连接着传统方孔制钱,一头连接着现代机造硬币的划时代的历史货币。《中国机制铜元目录》(第三版)集编者多年收藏研究心得,收录了2100余枚涵盖不同面值的铜元以及机制制钱的实物照片,进行版别分类,并按照钱币品相和存世多寡定
本书从国家数字文化发展的视角探讨荆楚文化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问题,将其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总体进程,对荆楚文化数字记忆建构与传播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通过对荆楚文化遗产及荆楚文化新闻传播进行调查,并对其不同历史时期的记忆进程和转型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荆楚文化记忆建构的结构要素分析,形成项目
一书直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尖端考古学不再遥不可及。 著名考古学家王巍,用大师级笔法再现隐于地层中的五千年古老文明,亲自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大发现: 浙江余杭良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山西襄汾陶寺,地层记忆中的尧舜时代; 陕西神木石峁,早期国家形态的城市; 河南偃师二里头,城邦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
本书稿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开展考古工作的发掘简报合集,包括《安徽桐城魏庄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简报》《安徽肥西高古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安徽肥西大包墩遗址发掘简报》等13篇发掘简报。引江济淮文物保护工程相关遗址的发掘,规模较大,成果丰富,为深入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考古学填补了系统的
本书是对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铁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总,主要介绍了铁器的保护修复流程及相关研究工作,并展示了最终修复成果。此项目包含铁器116件,这批铁器数量多,种类丰富,从铁器的形制看,年代应该从汉到宋,多数属于两汉时期。虽然略有锈蚀,但是保存相对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工作人员根据铁器外部病害表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甘肃作为中国“汉简之乡”,自20世纪以来出土了大批简牍,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同时简牍学也日益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本书结合甘肃省已大量出土的相关文献,从简牍文书研究、简牍考释、简牍与秦汉史研究、西北史地研究、思想文化史研究等几个方面,呈现了甘肃省乃至国内外一批专家学者在简牍发
本书以古泉州各地实存的碑刻遗迹和古泉州方志文献遗存中的碑刻文献文本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相对整体的角度观照古泉州。全书共分作九编,每编精选内容相近关联的35通碑刻,通过图文对照、古文今译以及石刻史话三个部分,撷取古泉州石刻的亮点,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历史遗迹为依托,以刻石碑文为载体,通过挖掘遗迹
碑刻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宗教、文字、文学、艺术、民俗等方方面面,是以刻石的形式留存于中华疆域的文化瑰宝。五岭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自秦、汉以来,就有大量的石刻遗存。书稿《岭南石刻文学研究》首次对岭南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摩勒的有文字的石刻作品展开了系统综合研究,选择了其中文学意蕴较强的诗文类作品进行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华章曰华,大国曰夏”,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