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百姓日用易而不知”。自古以来,国人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一源三流,三教合易”,“一源”就是《易经》,“三流”为儒、道、释。很多人都曾读过它,但晦涩的卦爻符号和古文容易令人却步。倘若人们能够得到一些引领和提示,就会发现它仍然是容易读的,也能唤醒灵魂深处的简单和纯粹。它是“天书”,蕴藏天道;更是“人书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师,其思想与智慧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尊孔、纪念孔子的方式、行为数不胜数。《孔子圣迹图》即为其中之一。《孔子圣迹图汇编图录》汇集多方公藏机构与私人藏家所收《圣迹图》,吸收与孔子相关的石刻拓片、木板画以及其他形式的画作、稀见典籍,以书影+文字说明的方式,
本书稿是作者选取儒家、道家著作《大学》《中庸》《庄子》等篇中的名段,以传统思想史上对经典的阐述为经线,以现代思想观点解读为纬线,解读了中国先秦传统思想文化的精义,于细微处阐发了其对于当下的启示。
《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本册为隋唐五代卷·学案篇。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入手,从当代的文化建设立意,立足于学术史与文化史的相融合,将中华元典进行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策划,涵盖了历史、文学、思想等诸多文化领域。对于元典的写作,既注重学术发展线索的整理,又注重不同历史时期元典研究的思想成果,力求能达成“层累地造成的元典阐释史”。
本书为国内孟子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结集,包第三届国际青年儒学论坛征文参评论文17篇,业内孟子研究专家最新成果6篇。本书分别从孟子的思想渊源、孟子对"亲""贤"的思考、孟子的"良知说"、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西方的"心灵"与孟子的"心"、从工夫论角度论孟子的"心、气、形"三个
本书作者以随笔的形式为大众阐释老子的思想,解读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全书分为十一章,内容包括:道与德、自然与造作、无为与有为、拙与巧、弱与强、静与动、进与退、仕与隐、治与乱、战与和、修身与养生。
本书以学术史和政治文化两条线索,分析明前期“四书学”和君主政治的相互影响及其在国家文治转向中的作用。宋元“四书学”为明代“四书学”提供了理论前提、文献系统、社会基础和人才队伍,也提供了官学化及其与科举结合的制度范本。但是,因强势的君主政治宰制,明前期“四书学”的传承又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态势。朱元璋和朱棣主动接受“四书学
《论语本原》《孟子本原》《老子本原》《庄子本原》是黄瑞云先生数十年来结合古典文学教学经验的成果,作者在书中一改古人重视文学训诂、忽视系统论述的习惯,力求做到对古代经典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四本《本原》可以成为学生和一般读者了解孔孟老庄的有用参考。《论语本原》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掘《论语》,辨正历代注疏中的各种误解,提出
《论语本原》《孟子本原》《老子本原》《庄子本原》是黄瑞云先生数十年来结合古典文学教学经验的成果,作者在书中一改古人重视文学训诂、忽视系统论述的习惯,力求做到对古代经典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四本《本原》可以成为学生和一般读者了解孔孟老庄的有用参考。 《孟子本原》延续《本原》系列的评注方式,注释广采古今众长,星评考证相关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