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重要著作,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根基。叔本华认为,平常的世界由四类对象(即:现实对象;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组合而成的判断;时间和空间;人类的行为)构成,它们都是表象。充足理由律则是指,事物皆有其如其所是的理由或解释。据此,平常世界的四类对象的存在都有其根据或理由,
本书为《胡塞尔全集》第24卷,其主体部分是胡塞尔1906—1907年冬季学期在哥廷根大学所做“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的部分讲稿,后面附上一些与该论题和讲座相关的文稿。本讲座所做的时期正是胡塞尔思想从《逻辑研究》时期的描述心理学向着《观念Ⅰ》的超越论的现象学过渡的阶段。一方面,它是从逻辑学的本质和认识论上为逻辑学奠基;
本书是对胡塞尔著名的“发生学的逻辑”讲座的选编,其核心课题是探讨感知、再回忆和期待等直观的意识方式。通过对被动综合的交织物的分析,胡塞尔在被动性内确认了一种低级形态的明见性。但是,在被动性领域内不仅有明见性被给予,而且同样也有变式被给予,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自身给予都可能由于与其它自身给予的冲突而失效,而这些其他自身给予
《在绝望之巅》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初试啼声之作,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
being是西方哲学核心的概念,关于它的翻译,国内已经讨论多年。究竟是把它翻译成存在、有,还是翻译成是,看法各异。《读不懂的西方哲学》认为,翻译的基础是理解,如何翻译恰好反映了如何理解西方哲学。《读不懂的西方哲学》作者主张以是来理解和翻译being,并且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把这样的翻译和理解贯彻始终。本书以柏拉图的《泰阿
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自己构造出来的东西,因此对科学认识做主观上的还原是澄清科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有效途径。本书以欧陆哲学家胡塞尔、柏格森、德勒兹、海德格尔等的哲学为基础,对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做了现象学意义上的还原,然后用技术介入的哲学思考对其进行重构,重点展示与时间相关的力作为过程量的主观层面上的含义,进一步用过程化的力思
产生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被称为智慧之学。它博大精深,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值得后人品鉴的经典著作。本书精选了包括从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直到现代的萨特、德里达等在内的20多位西方哲学大家的若干名著或名篇进行导读,涵盖了西方哲学史各主要阶段。导读材料均属各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代表作,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本文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视阈,研究“主体间双向国际交往实践”——公共外交的一般原则。本文认为,主体间性特征是公共外交的本质属性。公共外交的“交往”本质和所体现出的交往行为特性,意味着它必须是遵循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的实践行为。公共外交以公众舆论为基础,以“公共舆论场”为交往媒介,表现出参与主体的公共性、运行制度的开放
本卷是《话说世界》第8卷。讲述了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开始了涉及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的文化启蒙浪潮。附:《话说世界》全套书20卷,每卷约25万字,并配450幅左右精美图片,时间跨度从史前至2017年(出书前截止)的世界历史。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史、艺术、宗教、科学、社会日常生活等。详实充沛地介
在米歇尔·福柯离世之际,他的著述被认为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事件。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身后自然留下了一系列持久并有影响的著作,但这样的赞誉是公正的吗? 《福柯》将福柯的写作置于一个动荡的哲学和政治环境下,批评性地审视了他旨在揭示的人文科学中知识与权力的关联,以及他对话语与制度所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