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必学王羲之。然而,王羲之真迹,早已只字无存,幸好唐代摹写本将其风貌留存下来。这些极为珍贵的摹写本,有的散见于故官博物院以及国内一些博物馆,有的被转移到祖国宝岛台湾,有的则流传到日本国。编者经过多年努力搜集,现将这些唐摹本墨迹汇成一书,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习。
宋代元佑三年,三十八岁的米芾应湖州郡守林希之邀,游览风光秀丽的苕溪。在此期间,米芾挥毫写下自作的六首诗篇。因这些诗作书于蜀素上,故称其为《蜀素帖》。此帖纵二十七点八厘米,横二百七十厘米,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院。此作为米芾盛年时书,其用笔纵横挥洒,刚柔相济,字迹秀丽,风姿翩翩,是其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作之一。《天下墨宝:米芾蜀素
米芾(一零五一~一零七年),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定居润州(现江苏镇江),初名黻,后改作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世称米襄阳。工书画,精鉴别,为宋代著名书家。《天下墨宝·宋代行草书:米芾墨迹选3》收米芾墨迹共十五件。《拜中岳命作》纵二十九点三厘米,横一百零一点八厘米;《复官帖》纵二十七点一厘米,横四十九点九厘米;《粮院
宋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创作了《赤壁赋》一文。时过三月,他又创作一篇《赤壁赋》,于是雨篇《赤壁赋》被人们称为《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明嘉靖三十五年春,八十七岁的文征明书写长达近千言的前后赤壁赋一卷。有方家评说:“书家神怡务闲,两赋悉书。虽用旧笔书写,仍落笔不苟,无衰迟之态,自是佳作。”
刘炳森先生《一九三七二○○五》,字树盒,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一九三七年八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 一九六二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 刘炳森先生的一生与当代书法事业相伴。他四岁丧父,不久回到天津武清农村,家境贫寒,生活艰辛。少
《草书字典》是一部书法艺术工具书,与文字工具书有别,故不合正体之异体字亦加以收录。《草书字典》收录历代法书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多以影印件直接剪辑。历代法书、碑帖中的单字原迹大小相差悬殊,为使有限的篇幅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收辑多有收缩。
《隶书字典》是一部书法艺术工具书,与文字工具书有别,故不合正体之异体字亦加以收录。《隶书字典》收录历代法书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多以影印件直接剪辑。历代法书、碑帖中的单字原迹大小相差悬殊,为使有限的篇幅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收辑多有收缩。
《篆书字典》是一部书法艺术工具书,与文字工具书有别,故不合正体之异体字亦加以收录。《篆书字典》收录历代法书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多以影印件直接剪辑。历代法书、碑帖中的单字原迹大小相差悬殊,为使有限的篇幅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收辑多有收缩。
《行书字典》是一部书法艺术工具书,与文字工具书有别,故不合正体之异体字亦加以收录。《行书字典》收录历代法书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多以影印件直接剪辑。历代法书、碑帖中的单字原迹大小相差悬殊,为使有限的篇幅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收辑多有收缩。
《楷书字典》是一部书法艺术工具书,与文字工具书有别,故不合正体之异体字亦加以收录。《楷书字典》收录历代法书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多以影印件直接剪辑。历代法书、碑帖中的单字原迹大小相差悬殊,为使有限的篇幅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收辑多有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