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民族歌剧、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艺术教学的相关经验,汇集了作者关于国际传播视野下的中国戏剧影视艺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涵盖民族 歌剧经典代表作研究、电影大师研究、电视剧与网络视听艺术创作研究等。
本书为戏剧学学术研究图书,着重探讨当前国内戏剧研究动态、前沿理论问题、古今中外重要戏剧现象和戏剧流派,收入的论文从文献史料和作品文本入手,结合不同时代背景,在细致梳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作家作品,研究作品的形成过程,探讨传统戏剧与现代话剧的分离,剖析戏剧理论、戏剧观念、戏剧美学的内涵及其演变,揭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戏
作为壮族的代表剧种,壮剧是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壮剧包括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而广西壮剧又分为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和壮师剧(师公戏)三大分支。壮剧是来自民间的舞台艺术瑰宝,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精神文化财富
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戏曲的魅力、戏曲之乡的美誉度、戏曲作品。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戏曲文化的基础(宗教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群众基础、山歌基础)、戏曲文化的繁荣、戏曲之乡的成长之路、戏曲之乡群英谱。第二部分为社会各界对戏曲之乡的反响及各类媒体对淀山湖镇的报道。第三部分为戏曲作品示例。书稿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了作为戏
本书以幽默可爱的漫画人物插画的形式,带领读者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广州西关的地域、风物、人情、粤剧戏行旧迹、艺人风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州城市记忆的独特魅力,帮助读者认识岭南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全书共分“西关?西关!”“大戏?大戏!”“粤剧,你为什么选择西关?”等十四章节,通过诙谐有趣的漫画、现代潮流的笔触相
本书从舞台艺术创作和表演艺术研究入手,对舞台艺术的历史发展、基本内容、设计与场景搭设、创作的基础、创作思维和表现方式进行了阐述,对表演艺术的理论流派、主要因素、表现形式,特别是作为表演主体的表演艺术家的独特性和价值进行了研究与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舞台与表演的最佳融合问题,指出舞台表演艺术水平的评价标准是其整体表现力,
本书内容上海戏剧学院主导撰写的戏剧产业运营与管理专业教材,主要章目: 本书将以案例的形式国内外戏剧产业运营与管理的方式进行解说。通过国内外案例的对比分析,详细解释如何在国内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在不同资金背景下,在不同的演员与观众素养背景下,如何对戏剧产业进行运营与管理。同时配以相关的立体教学的资源内容,充实纸质书之外
本书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辑的年度学术论文集,长期坚持继承与发扬优良学术传统,秉承严谨朴实的学风,采择当年戏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汇编成书。本期为2022年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专辑,收录了《风景不殊山河异色——〈新亭泪〉创作发微》《昆曲制谱与曲会实践——戏曲审美的阶层区隔》《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
本书是陕西省50多位皮影传承人的口述史。他们分别叙述了自己从艺的缘由,艰难的学艺过程,跌宕起伏的表演经历,辉煌的艺术生涯,高光时刻的自豪,从事皮影艺术对自己和家庭的影响,也言说了皮影对社区及社会的影响,谈了皮影艺术面临的困境和自己的困惑,对解救皮影走出困境的期望。
本书内容:1901年,汉学家劳弗(BertholdLaufer,1874-1934)在北京采购了一批皮影戏道具和唱本。1904年,他将这些唱本交由德国汉学家顾路柏(WihelmGrube,1855-1908)翻译。顾路柏去世后,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参赞夏礼辅(EmilKrebs,1867-1930)接替了他的翻译工作。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