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共读”部分,是经典共读课程的实录,围绕学习、快乐、敬畏、信念等15个主题,带着当代的疑问读《论语》,在儒家的智慧中体会强健人格如何养成;下编为“心得”部分,是彭治国老师品读《论语》的15篇札记,细读原典文本,走进孔子及孔门弟子的世界,感受孔子其人以及他所留下的巨大的思想宝藏。
本书对指数思维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进行研究,采用设计研究范式,按照理论解析、模型构建和教学实证的科学研究流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趋同发展及其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遵循正向设计、反向修正的思路,基于TACD模型,设计教师指数型趋同发展模式,实施教学实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并穿插准实验研究,以验证模
本书属典籍整理类著作。《周易浅述》八卷,清代陈梦雷撰。《周易浅述》大旨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参以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及苏轼《苏氏易传》、胡广《周易大全》、来知德《周易集注》。诸家未有说者,及其所见与诸家不同者,则抒己见以申明之。陈梦雷以
本书首先对翻译文化的理念与方法做了系统性阐述,指出翻译文化视角下的翻译行为是理解原文和生成译文的多阶段决策过程,翻译过程中的任何决策都是在文化框架下进行的;接着从概述《庄子》的思想风格和文体特点对《庄子》多译本现象进行翻译个案研究;后以庄子的著名寓言“庄周梦蝶”为例,从通假字的翻译、叠词的处理、叙述主体的选择和哲学概念
儒家哲学本质上也是生态哲学。儒家生态哲学的理论结构为天人关系论、生态本体论、生态德性论、生态功夫论、生态境界论等,由此结构出发可以概括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儒家生态哲学史”。其发展脉络是:先秦为奠基阶段,两汉为宇宙论建构阶段;中经魏晋玄学的否定性深化,唐代的元气论扩展,至宋明清达到本体化阶段。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哲学的根
本书意在论证儒学由孔子,中经七十子后学、子思,最后至孟子完成“性善论”,乃是为了开显一种基础存在论,为其心性工夫之学确立超越根基,勾勒先秦儒学从孔子到荀子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儒学作为三教之一的丕变。儒学自身所具有怎样的思想上的普适性、开放性与包容性,本书开显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启蒙作用。
本书为“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中外文对照本《论语》系列之一。本工程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实施。本书的推出,旨在通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走出国门,为外国友人学习儒家经典、了解中华文化提供帮助;方便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诵读和研习《论语》,搭建“民相知、民相亲”的桥梁,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宋明儒学是中华优秀思想与文化传统在直面外来佛教与本土道教的巨大冲击下,充分吸收精华而实现的有效创造。当研究超越具体的人物,而从整体系统来分析儒学的演化,力求探明作为有机整体的宋明儒学实现传统儒学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其诉求不仅在于对历史中的宋明儒学获得深刻的认识,而且在于期望由此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亘古弥新的
《论语集注》广收博采,据统计,共征引古今三十五家之注。相较于以义理思想阐释为核心的《论语精义》,《论语集注》更重视解读经文本意。三十五家注中,包含汉魏以至唐宋各家之说。在各注家及注文的选取上,朱嘉真正做到了摒弃门户之见,博采兼收,凡善皆存;而对原注的去取留存,及各家注文编列次序,亦有其独特的考虑方式。《论语集注》是朱集
《中国古典学》由济南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付资出版,济南传统文化研究会每年举办一次“经典诠释学”学术研讨会,依据大会提交的论文结集出版,每年出版一辑。本辑是对荀子、孔子及其思想,以及各时代关于儒家思想论述的经典诠释,全书贴近理论研究前沿,所收论文学术价值较高,既有对荀子、孔子思想的直接解读,也有基于《论语》、儒学、《大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