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及演变轨迹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书中共分为六个章节,总体说来,即主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周代各个时期不同(贵族)层级的宗法制度作尽可能细致的考察,理清宗法制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归纳每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探讨宗法制度演变的表现与
本书是利用黑水城文献对元代地方行政运作首次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在对国内外学界有关成果进行系统而周密梳理的基础上,本书对相关成果的价值、影响、突破或不足等进行中肯评价。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通过细心爬梳800余件汉文、蒙古文黑水城文献,检出保留其中的大量不见于传世典籍的元代地方行政体制的细节,结合新发现的国图藏《魏书》纸背
20世纪初,封建农奴制度下的西藏地方内忧外患严重,同时,清政府对西藏的主权也受到威胁。在此情况下,清朝官员张荫棠出任驻藏帮办大臣,在西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近代西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书主要依据张荫棠藏事奏牍,相关驻藏大臣的藏事奏牍,光绪、宣统两朝实录、上谕,军机处、外务部档案,西藏地方档案以及英国俄国解密档
本书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所举办的“权力与秩序:帝制中国的社会治理”系列学术讲座的讲稿结集。全书收录阎步克、包伟民、张剑光、侯旭东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的讲座报告,分为三个专题:“帝制体系之方向认知”,主要从官制、经济与社会三个方向讨论帝制下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社会架构之运行机制”,讨论帝制“国家”是如何运行的,
本书共八章。第一章对西藏驻京机构设立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论述。第二章论述了西藏驻京机构的创设、完善与组织构成,以及西藏驻京机构的级别、经费和日常工作情况等。第三章论述了西藏驻京办事处和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的历任处长及一些主要职员。第四章至第七章深入讨论了西藏驻京机构的历史作用。第八章论述了西藏驻京办事处和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
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以团练、地方自治和议会制为特征的政治变革,赋予宗族组织、神庙系统、会社等乡村社会文化传统不同的时代意义。这些融延续与更新于一体的“传统”,在士绅、商人和新式知识分子等乡村精英的推动下,通过军事化、社团化和政治化等方式,与现代政权建设相互呼应,互为影响。近代政治变革与江西乡村社会变迁,呈现出一
乡土,是中国人的重要情感支撑,而乡谊则是在乡土的基础之上建构而来。本书将连接同乡关系的乡谊与政治加以联系,重点考察了明清以来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之互动。作者试图以明清同乡京官印结为切入点,观察政治制度运作与出仕者的社会生活,通过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晓谕讨论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紧扣近代同乡群体转型成为公共团体的时代脉搏,探讨
中国政治史略
本书以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的理念、方法为圭臬,眼光向下,以碑补史,主要利用陕西地方碑刻和地方志,选取乡约、禁赌、义渡三个维度,重新发现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官府、民众、会社三者之间复杂多样的控制与因应关系,重新建构明清陕西区域社会史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书中通过对地方碑刻文献的文本细读,在历史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重
明清徽州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社会,因宗族组织完善、教育发达、徽商兴盛,士绅阶层十分活跃。士绅们利用家谱编修的契机,通过宣扬宗法思想、正统思想及新安理学,构建了乡村社会中的文化权力。利用家谱的影响力,获得了族内和社会的认同,达到了参与并有效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