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宋词为蓝本,探讨词作中所体现的人生境界智慧的著作。书中分别从清心境界、知足境界、脱俗境界、寂寞境界、旷达境界、超然境界、无常境界等方面,分析宋词创作者的写作心路和艺术追求,提炼其中蕴含的境界智慧。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序跋、题记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透露的作品刊行年代和版本源流、小说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动机、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小说的创作理论等,都是研究小说史和小说理论非常重要的资料。但这些序跋、题记往往散见于各种古代小说及文人的读书、访书志记之中,本书尽可能在深入广泛访书的基础上,全面搜集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
本书分为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海外赋学研究综述新书推介五个板块,全方面介绍与阐释了赋学的发展及演变历史。收录包括许洁《晋赋的写实走向及其思考》、易闻晓《经学与汉代经生及赋家群体》、张思桥《试论赋中繁类成艳的修辞体认与破体互文》等,所涉论题多样,有关于赋学理论研究、赋家著述及个案研究、学界代表性优秀成果述评等。内容丰富,资料翔
本书分为壮烈风景、歌手、灿烂平息、先锋四辑。具体内容包括:“敲响的火在倒下来……”——纪念杰出诗人骆一禾逝世20年;在山巅上万物尽收眼底——重读骆一禾的诗论;从文明的视野俯瞰——骆一禾诗论研究等。
卜喜逢将蔡胡之争放入《红楼梦》的经典化叙述中,也是具有一番苦心的。《红楼梦》的经典地位无人置疑,它作为一座文学高峰,只立千古,其典范意义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围绕着《红楼梦》,红学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与历史学、政治学、美学、文化学、传播学、译介学等相交叉,多学科协同使红学成为跨学科的存在,使其学术方法、学术成果
本书依据著名学者束景南先生《阳明诗赋编年笺证》的书稿,选取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作一百四十余首,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和赏析,精准地解读出王阳明诗歌的内涵。通过解读诗歌的方式,完整而真实地勾勒出阳明先生的情感心路历程,较为准确地刻画出阳明心学的发展线索。一般阳明心学爱好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了解更加真实的王阳明;阳明心学
本书稿包括唐诗之路及相关研究学术论文,涵盖唐诗之路的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等各种内容。提倡理论研究、史实考证、史料发掘、文献整理、作家作品研究等各种方式,立足于诗路,面向各个领域的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研究;立足于唐代,面向通代的学术渊源和学术影响研究。拟刊发卢盛江《孟浩然浙东之游研究》、戴伟华《地域文
关于明词的价值判断,从一开始就指向一个颇为棘手的学术命题:即明词在二百七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形成了与唐宋词有以区别的自家面目或自家特色?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认定明词在特定的文化生态视域下,确实形成了堪称特色而不仅仅是缺点的异量之美,那么其内涵及其成因又当如何界定与分说?本研究围绕这两个主线问题展开。 结合对
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的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是诗风沉郁恳切,但也浪漫奔放,既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忧郁,又有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欢快;既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也有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既有国破山河在的沉郁,也有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洒脱。书稿选取了杜甫最具代表性的诗词,按四季分为春望、夏至、秋
《唐调流韵》围绕唐调吟诵的历史渊源、理论与实践以及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本书首先介绍了吟诵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唐调的定义、特点和传承。作者通过分析唐调吟诵的多种调式,展示了其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吟诵在提升文学鉴赏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感方面的作用。书中还详述了唐调吟诵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如何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