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在西北政法大学4年(19911995)生活为基础,联系30年前的社会实际,随感记事而成的文集。作者追述大学四年中发生在身边、沉淀心中的点点滴滴平凡而琐碎的事情,立足社会实际,思考国内法治建设中的林林总总的人、物、事,全面展示自已身心成长,善待生命的心灵历程。在这一篇篇文章看似客观的叙述中,抒发了一个从法30年
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 我们有了流传千年的二十四节气。 每一个节气,都有着生动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 顺应四时劳作,依循节气安排起居饮食, 所有质朴拙趣的日常, 渐渐演变为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式生活艺术。
本书通过日记体,结合文字和黑白影像记录了作者在牛津大学客座一学期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英伦制度文明,回望东方传统文明,70余篇日记独立成篇但互相呼应,涵盖政治、经济、家庭、教育、文化等方面,讲述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知性与情感、人与自然。
《纸上》是一本独特的书。全书由7篇散文构成,以记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中国南方珍贵的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人情(桑蚕丝绸、传统造纸、草台戏班、茶农生活、养蜂人家、古法陈酿、西湖船娘)等为基本元素,“我”深入“他们”的生活现场,亲身体验捞纸、唱戏、采茶、养蜂、育蚕、摇船,截取鲜活的人生横断面,深度挖掘其间所
《桐龄旅行记(名家游记)》由三部分构成。《陕西旅行记》记录了作者1924年暑期赴当时的西北大学任教过程中的游历所见,包括当时西安的街道、风俗以及文物古迹等各方面情况,同时还包括西安周边骊山、华山和终南山的名胜,详细论述了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江浙旅行记》记录了作者1925年7月应邀去南京执教游历江浙之所见,涉及江南
本书由四部分构成,《蜀游心影》为作者1924-1925年赴成都任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期间与妻子所书书信,记录了沿途溯江而上的风景及重庆成都等地的风土人情。《北游杂记》为作者1921年、1931年两次赴京津地区会晤教育界人士的日记。《江浙漫游记》为作者1932年至1937年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编纂《辞海》期间游览江浙地区的日
《特殊的旅行》收入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任启亮的文章50余篇,包括散文、随笔及少量的评论等,其中一部分已于报刊公开发表。为了阅读方便,划分为五辑,大致按照早年往事、人物、海外游记、日常见闻、评论序跋等分类。每一辑内容都富有特色,饱含作者深情与思考。
本书围绕生活中的难与苦,将老舍、丰子恺等作家作品中刻画人物悲惨命运的随笔和画作融合在一起,达到共同烘托这一主题的目的,以此向读者展现作品中人物的种种无助及其所表现出的勇气,旨在鼓励人们,遇到困境时,要以豁达、长远的心态面对不如意的人生。描写底层劳动者的穷苦、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并挖掘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是这部作品中最有感
本书围绕知识分子家庭中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立足表现生活中的可爱之处。编者精选了老舍先生随笔中这个主题的文章数十篇,并辅助以当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温馨画作加以渲染,如:婆婆话、济南的秋、为春夜作诗、落花生、我的理想家庭、有了小孩以后、北京的春节、小麻雀、吃莲花的、可喜的寂寞等。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本书所选作品最大程度地
本书分为“真人版”和“小说版”两个部分,围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关系,精选了老舍作品中这个主题的文章,主要描写了和平时期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正常民间交往、战争时期中国人如何面对外国人极端的态度和欺辱以及列强之间微妙的同盟关系,旨在反对战争,呼唤和平。